成立於1921年。它的發起人是英國女作傢道森·司各特。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人類所造成的“浩劫”,促使許多作傢尋求避免同樣歷史悲劇重演的道路。他們覺得作傢應該組織起來,為保衛世界和平和人類的精神財富而作出共同的努力。筆會就是在這樣一種指導精神下出現的。“筆會”是英文 Pen這個字的意譯。它原是由Poets(詩人)、Essayists(散文傢)和 Novelists(小說傢)三個字的頭一個字母所組成。實際上它現在還包括文學評論傢、文學翻譯傢和編輯。按照國際筆會的章章程,有一定成就的、“在文學創作的某一特殊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傢,人數在20名以上,隻要承認“國際筆會憲章”上所規定的精神並承擔它所規定的義務,就可以成立一個“中心”,即分會。這個“中心”可以向國際筆會申請入會,隻要大會以多數票數通過,即可成為國際筆會的會員。國際筆會自稱是愛好和平和自由的作傢的組織,主張創作自由,反對沙文主義和極端主義。它的總部現設在倫敦,第一任主席是英國作傢約翰·高爾斯華綏,我國曾翻譯出版過他的三部曲《福賽特傢史》。

  國際筆會一成立,法國許多有名的作傢就立即響應。這些作傢之中有紀德、瓦萊裡、茹爾·羅曼、加因、克勒米歐和阿維林。這些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傢加入筆會,也相應地提高瞭筆會的威望。這樣,筆會就以英、法作傢為核心,開始向世界范圍擴展。歐洲除蘇聯外,其他國傢也相繼成立瞭筆會中心。南、北美洲和亞洲(主要是日本和印度)也接著有瞭筆會中心。在日本,筆會中心成瞭一個很重要的文學傢的團體,據稱現有會員500多名,會長是著名作傢井上靖。

  在當時國際筆會信紙上所印的榮譽會員名單中,有英國的托馬斯·哈代、愛爾蘭的葉芝、比利時的梅特林克、丹麥的尼克索、法國的羅曼·羅蘭、印度的泰戈爾、挪威的漢姆生、蘇聯的高爾基和瑞典的拉格洛夫。從榮譽會員的名單中可以看出國際筆會的性質及其所吸收作傢的范圍。這裡有現實主義作傢、象征主義作傢、進步作傢、共產黨作傢。稍後中國的名記者戈公振也參加瞭國際筆會的活動。

  國際筆會的歷屆主席,同樣包括各種不同流派和不同信仰及政治傾向的作傢。他們除高爾斯華綏外,有英國作傢威爾斯、法國小說傢茹爾·羅曼、比利時劇作傢梅特林克、意大利美學傢克羅齊、英國作傢摩根、法國作傢尚松、意大利作傢莫拉維亞、美國劇作傢亞瑟·米勒、法國作傢埃馬努埃爾、德國作傢伯爾、英國評論傢和編輯普裡奇特、秘魯作傢略薩和1979年新選出的瑞典作傢韋斯特貝裡。從這個名單中也可以看出,國際筆會的最高領導人已經逐漸從英、法、美等大國開始發展到第三世界和中、小的國傢。這說明國際筆會也在隨著時代的進展而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國際筆會是一次考驗。在戰爭爆發的前幾年,法西斯的烏雲已經在歐洲的天空結集。有許多作傢成瞭法西斯迫害的犧牲品,但也有些作傢屈服於反動派的壓力而“轉向”,甚至成為法西斯的代言人。面臨這樣一種局面,以提倡創作自由、保衛自由獨立和人類精神財富為宗旨的國際筆會便首先開除瞭意大利的筆會中心,接著又於1933年開除瞭德國筆會中心,於1936年開除瞭西班牙的筆會中心。這些中心都因為受到瞭墨索裡尼、希特勒和佛朗哥法西斯獨裁政權的影響而背離瞭國際筆會的宗旨。

  戰爭爆發時,國際筆會已經有瞭60多個中心作為它的會員。但歐洲大陸上大多數國傢已經被德、意法西斯軍隊所占領,大多數筆會中心都成瞭納粹迫害的對象。每年一次的國際筆會大會已經不可能召開,事實上,從1939年起,這種活動即已停止。但設在倫敦的國際筆會秘書處仍在行使職權。從歐洲許多被德、意法西斯占領的國傢流亡到英國去的作傢,數目已經不少。1941年,英國筆會中心作為東道主,召開瞭一次大會,有30多個國傢的作傢參加。他們討論瞭拯救人類文化和保衛作傢創作自由的問題,最後出版瞭一本書,名為《在自由中的作傢》。這次大會的召開不僅加強瞭被納粹迫害的各國作傢對人類未來的信心,也鼓舞瞭正在抗擊法西斯的英國人民的士氣。

  1944年8月,雖然德國法西斯的飛彈從歐洲大陸飛來,造成混亂和破壞,但法西斯的勢力已成強弩之末,盟國的勝利在望。英國筆會在作傢福斯特主持之下,又召開瞭一次大會,也有許多外國作傢參加。它在名義上雖然是為瞭紀念詩人彌爾頓發表主張出版自由、名為Areopagitica的演講稿的300周年,實際上也等於是一次國際筆會大會。會議舉行瞭5天,議題為《精神和經濟價值在人類未來中的位置》,這個議題也預示著國際筆會戰後工作的動向。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結束,國際筆會的工作也逐漸恢復正常,第二年便在瑞典召開瞭戰後的第一次大會。此後每年一次的大會就再也沒有中斷過。但戰後國際筆會的發展,也逐漸出現瞭一些新的情況,那就是一些流亡作傢筆會中心的出現。如在瑞典現在就有拉脫維亞的筆會中心,在美國有立陶宛的筆會中心,在巴黎有越南的筆會中心,在西德和英國也都有些從蘇聯和東歐流亡出去的作傢所組成的筆會中心。現在國際筆會一共有85個中心作為它的會員,知名的作傢有6,000多人,是當前世界上的一個最大的作傢組織,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承認的唯一的一個國際作傢組織。

  國際筆會設有一些專門委員會,解決工作中所產生的具體問題。但這些委員會不是常設機構,而是由某些中心根據形勢的發展和工作的需要向秘書處提出、經大會通過而建立的,如目前就有“翻譯委員會”,其目的是把一些不太為人所普遍使用的語種(如一些小國傢的語言)中的文學作品譯成較普遍使用的文字(如英、法文)出版,以促進人民之間的文學交流;此外還有“在獄作傢委員會”,其任務是救援一些國傢的被監禁、被送往勞動營或“精神病院”的作傢。

  中國解放前在國民黨統治區有一個筆會中心,解放後移往臺灣省。它一直參加國際筆會的活動。1980年4月北京成立瞭“中國筆會中心”,會員有全國知名作傢64人,選出巴金為會長,馮牧為秘書,並申請加入國際筆會。同年5月在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共和國舉行的國際筆會代表大會上被接納為會員。原在臺灣省的筆會中心在此之前已改名為臺北筆會中心。按照國際筆會的章程和傳統,各個中心不代表國傢,會議不用國旗、國徽、國歌,而是以該中心的作傢用以寫作的文字分類,基本上一個國傢成立一個中心。但有些國傢,如南斯拉夫,有好幾個共和國,每個共和國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傳統,因此就有4個中心。在特殊情況下,如果得到大會絕大多數代表投票贊成,也可以在一個國傢單一的文字范圍內成立一個以上的中心。中國因為幅員廣闊,作傢眾多,除瞭有全國性的“中國筆會中心”外,在使用漢語的上海和廣州作傢們又於1980年底相繼成立瞭上海筆會中心和廣州筆會中心,並且申請加入國際筆會。1981年國際筆會在哥本哈根舉行的代表大會上通過接納它們為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