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種。發源於魯西北農村,又名梨花大鼓、犁鏵大鼓。早期隻以敲犁鏵碎片來演唱當地的民歌曲調,後逐漸發展成為有板式變化體結構的成套唱腔,擊矮腳鼓,敲特製的半月形梨花片,由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長期流傳在農村中,由農民業餘演唱。再後出現流動的民間藝人,並形成孫、趙兩大門戶,流傳日益廣泛。明末清初詩人賈鳧西運用鼓詞形式寫瞭《木皮散人鼓詞》,他端坐集市擊鼓演唱,嬉笑怒駡,寄亡國之激憤。清末,劉鶚在小說《老殘遊記》中描繪瞭白妞、黑妞在濟南明湖居演唱時的景況,師史氏《曆歷下志遊》及鳧道人《舊學盦筆記》均有所記述。

  清末以前,山東大鼓一直活躍於農村,著名藝人有郭老占、何老鳳、范其鳳、李老鳳等,以後,白妞、黑妞進入城市演唱,女藝人大量增加。享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蓋山東、白菜心、郭大妮等。20世紀30年代以後享名曲壇的是四大玉,即謝大玉、李大玉、趙大玉、孫大玉。以後,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繼而起,流傳地區不僅山東城鄉,而且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鄭州、洛陽、漢口、重慶,北至北京、天津、東北各地,盛極一時。但自西河大鼓、河南墜子興起之後,山東大鼓漸趨衰落。

  山東大鼓主要分南口、北口兩大流派。南口流傳廣,影響大,早期原唱快口,唱腔流暢動聽。《老殘遊記》中描寫白妞所唱《黑驢段》,節奏全是快板,越唱越快,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字字清楚,實屬獨到。後起的女演員謝大玉、杜大桂、鹿巧玲都宗法南口並有所發展。北口流行於山東北部、河北南部一帶,俗稱“老牛大捽韁”調,曲調質樸,吐字夯實有力,富於鄉土氣息。代表性藝人為郭老占、何老鳳等。其中以何老鳳影響最大,他的唱腔曾被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墜子等曲種吸收。另外,李老鳳曾在北口的基礎上吸收南口的精華,自創新腔,稱為小北口,原來的北口被稱為老北口,所以又有南口、老北口、小北口三派之分。

  山東大鼓曲目豐富,中篇書有《三全鎮》、《金鎖鎮》、《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車》等數十部;短篇段兒書尤為豐富,其中以《三國》唱段最多,有《東嶺關》、《長坂坡》、《河北尋兄》等60餘段;其次是《紅樓夢》唱段,有《黛玉葬花》、《寶玉探病》等10餘段;《水滸》唱段有《李逵奪魚》、《燕青打擂》等。另外有許多根據戲曲故事、民間傳說故事編寫的唱段,以及由子弟書移植過來的唱段等,初步統計不下200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東惠民地區仍有老北口流傳,山東西部、河北南部也有南口流傳,並編演瞭一些現代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