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瓦舍中以猜謎語形式為特徵的滑稽風趣的說唱藝術。猜謎語古已有之,先秦時代稱“庾辭”、“隱語”,漢代稱“射覆”。宋代文人猜謎風氣很盛,每逢元宵節更成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瓦舍中的藝人就以猜謎語為內容,創造瞭一種表演伎藝,稱為“商謎”。“商”是任人商略的意思。在北宋汴京(今開封)、南宋臨安(今杭州)的瓦舍中都有商謎演出。《都城紀勝》記載商謎的表演比較詳細,從中可以看出商謎是由“商者”、“來客”兩方表演的,至少要有兩人。商者是出謎語的人,他或者以“物類相似者”譏譏笑來客猜得不對,或者“改物類以困猜者”;而來客或“假作難猜”而愚弄商者,“以定其智”。雙方有問有答、反復鬥智,其中有不少滑稽風趣的笑料,與現代的對口相聲中猜謎語一類的節目或有類似之處。《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商謎時,稱為“背商謎”,《夢粱錄》記商謎藝人有歸和尚、馬定齋等,說他們“記問博恰”,可見表演商謎是有腳本的。這些謎語都是當時書會才人的創作,內容也比較通俗,不象文人學士的謎語那樣典雅深奧。所以,宋周密《齊東野語》說:“古之所謂庚詞,即今之隱語,而俗所謂謎。……若今書會所謂謎者,尤無謂也。”瓦舍表演的商謎,是供市民階層娛樂的,自然會被文人學士看做是粗鄙淺薄的東西。元李冶《敬齋古今黈》說:“近者,伶官劉子才蓄《才人隱語》數十卷”,這部《才人隱語》當是宋代書會才人創作的商謎腳本,已佚失不傳。

  商謎對金代的雜劇也有一些影響。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院本名目》條,在“打略拴搐”類下有“猜謎”,包括《杜大伯》、《大黃》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