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沒有正式的翰林圖畫院建制,但它同歷代王朝一樣,組織瞭大批的畫傢為宮廷服務。明初洪武(1368~1398)、永樂(1403~1424)時期,國傢尚處於草創階段,畫傢奉詔進宮,隨意授以職銜,如同樣奉詔為朱元璋畫像稱旨的沈希遠和陳遠,一授中書舍人,一授文淵閣待詔。有的則授武英殿待詔、翰林待詔等,或稱供事內閣、內供奉,甚至有授營繕所丞的。明初宮廷繪畫創作以人物畫為主,如洪武時命畫工圖寫朱元璋起傢艱難、創業征伐之事;永樂時曾命畫傢在文華殿壁上畫《漢文帝上輦受諫圖圖》及《唐太宗納魏徵十疏圖》。宮廷及敕建寺廟壁畫多出宮廷畫傢之手,當時擔任此項繪制任務者有周位、盛著、卓迪,上官伯達等人。為帝後畫肖像,也是宮廷畫傢重要任務,如沈希遠、陳遠、孫文宗、陳㧑等皆以圖寫禦容受到賞賜。其他山水畫傢有趙原、朱芾、郭純,花鳥畫傢有范暹等人。這些畫傢大都來自江浙地區,或學元人或師法宋人,尚未形成統一的風格。朱元璋對待畫傢十分嚴厲,盛著因在天界寺壁畫上畫“水母乘龍”,有犯忌諱而被殺頭,因而畫傢們都謹小慎微,自然也限制瞭他們在構思和技巧上的發揮和創造。

  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從宣德(1426~1436)到弘治(1488~1505)時期,經濟和文化都出現繁盛景象。宣宗朱瞻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等都擅長繪畫,因而宮廷繪畫也達到瞭最興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宮廷畫傢中,名手輩出,人才濟濟。畫傢多被安置在仁智、武英、文華、華蓋等殿值宿,並授以錦衣衛各級武官職銜,最高等為都指揮使,以下依次為指揮、千戶、百戶、鎮撫,並能按功升遷。錦衣衛本為皇帝的禁衛軍,專掌侍衛、緝捕、刑獄及充當儀仗之事,畫傢授以這樣的職銜,是因為錦衣衛編制無定員,可以隨意安置,以便支領錢糧和接近皇帝。這一時期的宮廷繪畫,從存世的作品來看,人物畫的取材,一類為描寫前代“聖主賢臣”故事,如倪端的《聘龐圖》、劉俊的《雪夜訪普圖》、商喜的《關羽擒將圖》、朱端的《弘農渡虎圖》等,其主題的選擇,飽含著一定的借古頌今的政治意義。另一類為描寫皇帝生活及肖像,如商喜的《明宣宗行樂圖》、無名氏《明宣宗宮中行樂圖》、《明宣宗射獵圖》等。再一類為神仙佛道故事,如劉俊的《劉海戲蟾圖》、李在的《琴高乘鯉圖》、黃濟的《礪劍圖》等。明代宮廷中還流行一種《貨郎圖》,所描繪的人物衣著十分華貴,或車或擔,也制作精工,貨品也無不名貴,決非一般民間貨郎。宮廷畫傢謝環的《杏園雅集圖》,畫當時大臣楊榮、楊士奇、楊溥等9人於杏園聚會群像,可知宮廷畫畫傢亦為在朝大臣服務。山水畫主要繼承南宋畫院特別是馬遠、夏圭一派的傳統,構圖簡括,用筆雄健,多大斧劈皴。王諤待仁智殿,被明孝宗譽為“今之馬遠”,作品有《江閣遠眺圖》。也有不少畫傢在南宋的基礎上追蹤北宋院畫風格,其中特別以學郭熙著名的有李在、朱端等。另外石銳的山水畫比較細膩,繼承瞭北宋青綠山水的畫法。這些畫傢都受到明宣宗的恩寵。永樂以後宮廷花鳥畫傢漸多,成就也最為突出。邊景昭、呂紀等人的畫法精細,設色濃艷,是對五代黃筌以來工筆花鳥畫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林良的水墨寫意花鳥,對後代這一畫法產生瞭較大影響。孫隆用色如墨的沒骨法,富有獨創性,豐富瞭院體花鳥畫的形式和技巧。

《劉海戲蟾圖》

  成熟時期的明代宮廷繪畫,由於主要繼承瞭宋代畫院畫法,將北宋的細膩濃艷和南宋的簡括粗獷綜合而用之,形成瞭自己的風格,被史評傢稱為院體,或院派。與風格相近的浙派畫傢們同時並行,又被合稱為院體浙派。成為當時畫壇的主流。弘治以後,隨著明代國力日益衰敗,宮廷繪畫也逐漸衰落,至明亡而絕。終明一代,凡見於文獻和從傳世作品中得知為宮廷服務的畫傢,共計有100餘人。此外建於明代的北京法海寺,經幢中記載有參與該寺壁畫制作的畫士官2人,畫士15人名單,均不見經傳。文獻中僅見朱端於正德(1506~1521)年間以畫士直仁智殿。畫士應是明代宮廷中地位更低的工匠畫傢。

  

參考書目

 故宮博物院編,《明代宮廷與浙派繪畫選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