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較興盛的時期。

  概況 明代刻帖繼承瞭宋代的傳統,仍以彙集刊刻歷代名人法帖為主。早期所刻的《東書堂帖》、《寶賢堂帖》和後來的《停雲館帖》、《真賞齋帖》、《餘清齋帖》、《來禽館帖》、《戲鴻堂帖》、《墨池堂選帖》、《鬱岡齋墨妙》、《玉煙堂帖》等,都是這一類的著名法帖。與此同時,一些文人雅士搜尋祖本《淳化閣帖》的興趣也十分濃厚。經過南宋和元代的多年戰亂,到瞭瞭明代,宋拓《淳化閣帖》已日見稀少,他們把搜尋到的舊拓本進行翻刻。著名的有顧從義刻本、潘允亮刻本和後來被考訂為袁褧的刻本,這些雖然都是依據所謂“賈似道本”翻刻的,卻各有不同的豐神和情趣,論者有“潘本瘦而顧本肥”的評論。另有一種是以明內府收藏的宋拓本為底本翻刻的,即肅潘翻刻的《肅府淳化閣帖》,也是明代著名的刻本。除《淳化閣帖》外,明代還翻刻瞭不少其他宋代的匯帖,加《絳帖》、《大觀帖》、《星鳳樓帖》、《秘閣續帖》等。其中有的是帖賈(碑帖商人)為瞭營利而刻,摹刻失真,技術惡劣。此外,明代也刻瞭一些斷代法帖和個人法帖,如《晴山堂帖》、《寶翰齋國朝書法》、《舊雨軒藏帖》、《澄觀堂帖》等,都是屬於專集明人墨跡的法帖。《雪浪齋帖》、《晚香堂帖》、《古香齋帖》等,則是分別匯刻蘇軾、蔡襄墨跡的個人法帖。但總的說來,它的匯集、鐫刻已不如宋代那樣規模宏大瞭。

  明代刻帖的特點 ①多由前代法帖拓本轉摹,有的增入部分墨跡。專以墨跡上石的(特別是晉、唐的墨跡)則不多見,原因是經過多次的戰亂,所傳墨跡多數毀佚,幸存的作品,也多秘不示人,所以不容易大量匯集,就是宋拓著名叢帖,也很難求得全帙。②文人士大夫嗜好刻帖的逐漸增多,並且許多文人、書畫傢直接參加勾摹上石。由於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書法水平,所以使刻帖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也造就瞭一批勾摹鐫刻的名手。如被金石傢、書法傢所重視的《停雲館帖》、《真賞齋法帖》等,都是明代法帖的代表作。

  作品 明代法帖的代表作品有:

  《東書堂集古法帖》 永樂十四年(1416),周憲王朱有燉臨摹上石。以《淳化閣帖》為主,參以《秘閣續帖》,並增入宋、元人書法,集為10卷。首有自序和凡例,每卷首有正書帖名及卷次,卷末刻“永樂十四年歲在丙申七月三日書”年款。傳世拓本極少,成化十七年(1481)重為翻刻,甲乙頁數有誤。

  《寶賢堂集古法帖》 弘治二年(1489),晉莊王朱鐘鉉以《絳帖》歲久斷脫,令子奇源取《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寶晉齋法帖》等帖及宋、元、明各傢真跡,命王進、楊光溥、胡漢、楊文卿選集,宋灝、劉瑀摹勒上石,為12卷。首題“清事”兩字,寶賢堂書,朱奇源序,明孝宗禦札,朱奇源禦札跋;末有懶雲後序,張頤跋。清代以後又補刻缺石53塊,有劉梅、傅山跋,戴夢熊法帖鉤補後序,楊素蘊記,王炤千跋。今在山西省太原市青主(傅山)先生祠。

  《真賞齋帖》 嘉靖元年(1522),無錫華夏把傢藏鍾繇《薦季直表》、王羲之《袁生帖》、唐王方慶進《萬歲通天帖》墨跡,編次成《真賞齋帖》3卷。此帖由書畫傢文徵明父子勾摹,章簡甫鐫刻。由於摹勒、鐫刻都是當時名手,被譽為明刻帖第一。原刻不久毀於火,後又重勒一石,所以拓本有火前本和火後本的區分。火前本帖後袁泰跋第10行與第11行顛倒,火後本已改正。火前本流傳甚少,火後之石不久並入王肯堂“鬱岡齋”。清乾嘉時又刻一石,現在無錫華氏祠。

《真賞齋帖》中收的鍾繇《薦季直表》

  《停雲館帖》 嘉靖十六年至三十九年,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文徵明集晉、唐、宋、元及當時名人與文人自書。由其子文彭、文嘉摹勒,溫恕、章簡甫鐫刻。初刻僅4卷,後增至10卷,又增至12卷。此帖為文氏父子經過數十年而集成,偽帖極少,又經名手摹刻,所以無不纖微克肖。

《停雲館帖》中收的孫過庭《書譜》

  《餘清齋帖》 萬歷二十四年(1596)至四十二年,安徽歙縣吳廷出傢藏晉、唐、宋人名跡,經書畫傢董其昌、陳繼儒審定,楊明時勾摹上石。此帖卷數歷來無定論,清王澍《古今法帖考》說:《餘清齋帖》正帖16卷,續帖8卷。近人歐陽輔《集古求真》說:明吳用卿刻,分正、續2集,凡24卷。以存世拓本對勘殘存原石,應為正篇6冊18卷,續篇2冊8卷。現存原石33方(61面),藏於歙縣太白樓。此帖精品頗多,勾勒亦精善,為明代著名之帖。

《餘清齋帖》中收的王羲之《樂毅論》

  《墨池堂選帖》 萬歷三十年至三十八年,長洲章藻集隋、唐、宋、元各傢墨跡,分為5卷。前有隸書目錄,帖名為隸書。章氏自行摹刻。章氏以鐫刻著名,書法尤精,所以此帖摹刻精善。因為是隨刻隨拓,故除有全帙外,另有零本流行。原石早佚,全帙拓本很少,流行多為翻刻本。

  《戲鴻堂法書》 萬歷三十一年,董其昌集晉、唐以來各傢書法墨跡和舊刻本,匯為16卷。帖前有“翰林院國史編修制誥講讀官董其昌審定”隸書1行,末有“萬歷三十一年歲次癸卯人日華亭董氏勒成”楷、隸2行。初刻為木板,毀於火,後又以初拓本刻石。石歸施叔灝所得,恐裝裱失序,每卷增刻目錄。由於董其昌在當時既負盛名,所以此帖風行一時。

  《鬱岡齋墨妙》 萬歷三十九年,金壇(今江蘇省金壇縣)王肯堂把魏、晉以來歷代書傢墨跡編次摹勒,集為10卷,由當時名手管駟卿鐫刻。此帖半木半石,帖名篆書,卷末刻“萬歷三十九年歲次辛亥夏五金壇王氏摹勒上石”篆書2行。

  《玉煙堂帖》 萬歷四十年,海寧(今屬浙江省)陳元瑞匯集漢、魏至宋、元各傢名跡及石刻佳本,編次為40卷。董其昌書長序,上海吳之驥鐫刻。末刻“萬歷四十年歲次壬子玉煙堂模勒上石”篆書2行。是研究歷代書法的良好資料,但多是舊拓本重刻,刻又欠佳。

  《晚香堂蘇帖》 萬歷四十四年,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陳繼儒集蘇軾書法,編為35卷,由釋蓮儒、古冰蕉幻、陳夢運摹勒。陳氏嗜蘇軾書法,所見墨跡和拓本均為摹勒。隨得隨刻,采集極富,且少有偽本,所收書跡今多有不傳。此帖前刻有孫克弘所繪蘇軾像。帖名篆書。

  《渤海藏真帖》 崇禎三年(1630),海寧陳息園集唐、宋、元各傢書法,編為8卷。陳氏曾刻匯帖5部,以此刻最為精善,亦以此帖流傳為最廣。其中《靈飛經》為石本中第一,蔡京《大觀禦筆記》亦佳。

  《古香齋帖》 莆田(今屬福建省)陳比玉匯集蔡襄書法,編為6卷。前4卷刻蔡襄書詩帖,後2卷摹刻《萬安橋記》,摹勒鐫刻較精,明代專集蔡襄書法者以此最為有名。原石拓本流傳較少,清代有翻刻本。

  《快雪堂法書》 無刻石年月。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馮銓匯集晉王羲之至元趙孟鰗歷代書法傢墨跡,編為5 卷。因得到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並以此帖冠其首,因名其帖。宛陵(今安徽省定城縣)劉光暘摹刻。其中《洛神賦》一帖後有崇禎十四年馮銓跋,摹刻當始於此時前後。

《快雪堂法書》中收的王羲之《樂毅論》

  劉光暘為鐫刻名手,刻法秀潤,有“天畫神鏤”之譽。此帖後傳入清宮內府。原石長短寬窄不一,且有木刻3版,入內府後將長短寬窄統一,並將木板換石重刻。原石嵌快雪堂兩廊,即現在北京北海公園松坡圖書館。拓本有涿拓、建拓、內拓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