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宮廷收藏書畫著錄著作。《秘殿珠林》系宗教題材之書畫著錄,《石渠寶笈》為非宗教題材書畫著錄。以後經增補又有《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及《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

  《秘殿珠林》 24卷,由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等奉敕編,書成於乾隆九年(1744)。該書分類著錄乾隆內府各宮殿所藏釋道書畫,於卷軸書畫外,附以刻本、刻絲、刺繡。首載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禦筆,次為歷代書書畫(名傢及無名氏所作),均依所藏之處加以編列。每一收藏處的藏品又分釋、道兩類,先釋後道,每類先書後畫,書畫均依冊、卷、軸為序。每一裝幀形式作品中先按時代前後列作者作品,後列無名氏之作。所著錄之內容依所定等級分別詳略。真跡而佳者定為上等,詳記其本地、尺寸、題跋、鑒藏印記;真跡而欠佳或筆墨較好而難分真偽者列為次等,隻記款識及題跋人姓名。因編者首先按庋藏處所編次,故雖便於當時宮內取閱,卻不利於研究者檢索。

  《石渠寶笈》 初編24卷,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莊有恭、裘日修、陸那彥、觀保、董邦達等奉敕編,成書於乾隆十年。此書為繼《秘殿珠林》之作,所著錄書畫作品均為釋道之外者。其編次方法大略相同於《秘殿珠林》。因作品分藏多處,且無總目,故尤不便於檢閱。

  《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 王傑、董誥、彭元瑞、金士松、沈初、王保、瑚圖禮、阮元、那彥成等奉敕編,成書於乾隆五十八年。該書收入初編未錄及臣工新進的作品。體例依初編,唯不分等次,但卷首列有總目,著錄作品皆詳加記載,於作者亦多考證。較初編詳盡完備。

  《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 英和、黃鉞、姚文田、吳其彥、張鱗、顧皋、朱方增、吳信中、龍汝言、沈維浡、胡敬等奉敕編,成書於嘉慶二十年(1815)。稿本28函,120冊。收入初、續編後入藏的書畫作品2000餘件。其編寫體例如續編,亦列總目,並列分目,較便查索。

  清代宮廷收藏極富,許多法書名畫盡入內府,所以《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之作及其續編、三編,雖起因於皇帝取閱賞玩之便,卻為後世保存下極為豐富詳細的文獻資料,對於研究畫史,考證法書名畫流傳,作鑒定之參考,均有重要價值。然而,由於編者以貯藏處所,裝裱形制為綱,所以若按作者時代、書體、畫科等來進行討索查檢,則極為不便。又因館臣奉命編寫,故於皇帝禦筆、本朝臣工作品大量收入,濫而不精。對於皇帝旨意,不敢有違,且諸人亦非盡皆擅長鑒別,以致鑒定品評意見時多可議,如對於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鑒定,竟以偽本為真,而以真本為偽,便是最明顯的錯誤。其他疏誤之處亦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