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內佛宮寺,又稱應縣木塔。遼清寧二年(1056)建,是中國現存唯一的樓閣式木塔,也是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結構建築。佛宮寺位於現應縣城內中心偏西北,塔在寺內前部中心,前為山門,後面磚臺上原有佛殿,是中心塔式佛寺佈局。應縣西、北兩面城牆曾向內退進許多,若依當時城牆情況,塔幾乎位於城市中心。高塔突出於眾屋以上,暖紅的色調與灰黃色的居民店鋪形成對比,是城市最顯著的構圖中心。

  塔下有2層磚砌基臺,塔體平面八角角形,外觀5層,底層擴出一重副階(圍繞主體的一圈外廊),副階也有屋頂,故有六重屋簷。上面4層,每層下都有1個暗層,所以內部結構實為9層。暗層在外觀是每層塔身和下層腰簷之間的平座。第1層平面副階以內是外壁、回廊(廊內設木梯)、內壁和八角形塔心室,室內有高達12米的彩塑佛像,光線幽暗,大佛全身在黑暗中熠熠閃光,富於宗教的神秘感。在外墻正門兩側,墻壁伸向副階,形成一個小小門廳,是為瞭加長佛前的空間以便瞻視,手法十分簡潔。以上各層相應於下層的外墻、內墻有內外兩圈柱子,構成雙層套筒。外層每面3間,共24根簷柱,四正面為門窗,四斜面原設計是墻,墻內隱有斜撐,以加強塔的穩定,後來也都改成為門窗。內層每面1間,共8柱,它所圍的空間每層都有佛壇佛像,中心上部置藻井。內柱之間無墻,隻有柵欄區隔,光線明亮。各層柱子都有側腳(即柱子向內略側),平面尺寸由下而上逐層減小,體形穩定,底層擴出的副階及其屋簷更加強瞭這種穩定感。樓梯在外圈套筒裡逐層旋轉而上。

  塔平面直徑在底層外簷柱處接近24米,副階柱處為30.27米。塔全高包括2層臺基和塔剎達67.3米,約為副階直徑的2倍許,不過於瘦高,顯得雄偉莊重。釋迦塔的平座在造型上特別重要。平座以其橫平的方向與腰簷取得一致而與塔身形成對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手法與塔身取得一致而與腰簷形成對比,是腰簷和塔身的必要過渡。平座、塔身和腰簷層層重疊而上,強調瞭節奏,每層尺寸收小,富於韻律感;同時各層有瞭平座,區隔更為分明,對於明確整體秩序,也起很大的作用。平座層設回廊欄桿,突出塔身以外,大大豐富瞭塔的輪廓線。平座又增加瞭橫向線條,5層的塔共有塔簷、副階簷、平座和臺基12條水平線,與大地平行,在觀感上加強瞭塔和大地的關系,顯得穩妥安定,平實含蓄。微微有些角翹的各簷和全塔的風格十分諧調。(見彩圖)。

佛宮寺釋迦塔 山西應縣

剖面圖

  

參考書目

 陳明達:《應縣木塔》,文物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