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面塑藝術世傢。面人系用精製麵粉、江米(即糯米)粉、防腐劑等,用開水調合成麵團,在鍋內加溫後,根據創作需要分別放入各種顏料,即可捏塑各種人物形象。面人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漢唐以來,一直以民間玩具的形式流傳。它多取材佛道故事、戲曲及歷史人物。捏塑手法簡練,所塑人物形象,雖大如手掌,小如果核,卻面部五官備賅,形象鮮明生動。是一種小型的民俗雕塑藝術。

湯子博像

  湯子博,原名有彝,字子博,北京市通縣人。1882年11月生,1971年5月7日卒於北京。他自幼喜愛繪畫、面塑及其他民間藝術,註意吸取民間藝術的營養和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精華,並傍及佛學、詩文及氣功等的學習,經數十年的努力,遂成為一代面塑名傢。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設立湯子博工作室,專門從事面塑藝術的創作與研究。他長於捏塑佛道、傳統戲曲、歷史及現實中的人物形象,作品既神韻生動,高逸淡雅;又樸實可親,富有生活情趣。特別是他所創造的核桃面塑,在剖開的核桃內,塑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深受人們的喜愛。代表作有《天王》、《達摩》、《觀音》及《十八羅漢》等。另外,湯子博還善於修復文物,繪制壁畫。其次子湯夙國,自幼隨父學藝,中學時又從畫傢趙夢朱等學習中國畫,並於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他將民間形式與西方雕塑手法結合起來,形成瞭自己面塑藝術的獨特風格。其作品除傳統題材外,還註意表現現代生活中的人物形象,並嘗試將西方的舞臺人物形象引入面塑的表現范圍。1979年在北京舉辦湯夙國面塑藝術展,以後又應邀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國講學、交流,並在美國、日本舉辦個人面塑作品展覽。湯夙國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

湯子博:《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