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屬江、浙長江三角洲吳語地區灘簧系統。興起於上海。因上海簡稱滬,故名滬劇。主要流佈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

  滬劇源出太湖流域的吳淞江及黃浦江一帶農村中的“小山歌”。後來“小山歌”在長期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為說唱形式的灘簧調,到清道光年間,已有上手(男角)、下手(女角,由男子裝扮)操胡琴,擊響板,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後又發展成由三個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操樂器伴奏的“同場戲”。這時時,已出現瞭職業性和半職業性班子(稱灘簧,部分地區稱花鼓戲,或仍稱山歌),在鄉間流動演出。若逢節日、廟會或農閑期間則搭臺演唱,稱“唱高臺”。演出時先用胡琴奏〔行街〕等江南絲竹樂曲,繼由兩人邊擊小鑼邊唱稱為“陽檔”的曲子,內容為《郎唱山歌怨四方》、《拜新年》之類,以招攬觀眾,接著唱“開篇”,最後演出正戲。所用唱腔,是以“小山歌”發展而來的“長腔長板”為主,輔以〔迂回〕、〔三送〕、〔懶畫眉〕等短曲。屬板式變化體制。另有〔夜夜遊〕、〔寄生草〕、〔久聞調〕、〔四大景〕、〔紫竹調〕、〔月月紅〕等流行於江南的民歌小曲。以後,還吸收瞭蘇灘、彈詞的曲調,如〔流水板〕、〔陰陽血〕、〔繡腔〕、〔迷魂調〕、〔吳江歌〕等。“長腔長板”唱腔因流傳地區語音不同,而有曲調行腔上的差異,分為“東鄉調”、“西鄉調”等。唱腔結構分起腔、平腔、落腔三部分,起腔、落腔以及轉腔時用胡琴接送,平腔部分為清板演唱,旋律的語調性強,近於數念;在板式上已有中板、緊板、賦子板及三角板等變化,後來統稱為“長腔類”唱腔。這時期的劇目,以唱為主的居多,如對子戲《賣紅菱》、《小分理》、《拔蘭花》、《女看燈》,小同場戲《打花包》、《磨豆腐》,大同場戲《陸雅臣》、《庵堂相會》、《借黃糠》等。也有少數以說白為主,動作性強,情趣橫生的劇目,如《剪刀口》、《借披風》、《捉牙蟲》、《雙脫花》等。另有一類既有大段唱功,又有大段獨白和對白的戲,如《阿必大回娘傢》、《朱小天》等。據統計,這些劇目共120出左右,現習稱為老灘簧戲。由於劇目大多取材於農村城鎮生活,所以演員用清代農村常見裝束,早期男腳戴氈帽束竹裙,或戴瓜皮小帽,著長衫、馬甲,帶八字口髯,有時或增加一下頷;女腳著短襖和佈裙或褲子。以後,劇目題材擴大,演員按人物身份扮裝,但仍著清裝,這就是後來滬劇傳統劇目中的“清裝戲”。

  同治七年(1868)江蘇巡撫丁日昌嚴禁花鼓戲後,著名藝人胡蘭卿、許阿芬等紛紛流入上海租界,跑茶樓、街頭或據地賣唱(俗稱“敲白地”)。光緒三年(1877)開始有女演員陸小妹等,實行男女同演。光緒二十四年(1898)藝人陸續固定在茶樓,以坐唱形式演出,並兼營私傢堂會,立足於上海。為區別於其他地區的灘簧,稱作本地灘簧,簡名“本灘”。辛亥革命前後,本灘進入遊藝場,1914年,邵文濱、施蘭亭、丁少蘭等發起組織“振新集”,從事本灘改良,易名為“申曲”。20年代初,恢復瞭站立表演的形式,並接受瞭其他戲劇形式的影響。1925年,第一次把電影《孤兒救祖記》故事編為申曲。1927年,文明戲演員范子良、宋掌輕等轉入本灘任說戲先生,帶進瞭文明戲劇目,演出實行幕表制,並開始使用軟佈畫景。這一時期,先是大量改編文明戲的演出劇目,其中有原來出自彈詞的《玉蜻蜓》、《雙珠鳳》、《珍珠塔》、《孟麗君》以及《啼笑因緣》等。30年代初,又陸續出現大量取材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的《黃慧如與陸根榮》、《阮玲玉自殺》、《空谷蘭》、《姐妹花》、《情天血淚》等。由於這時劇目取材多為城市生活,劇中人物著西裝、旗袍登場,後來被稱為“西裝旗袍戲”,成為滬劇的中期傳統劇目。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步采用瞭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1936年,申曲女演員丁婉娥創辦婉社兒童申曲班,培養瞭一批演員和樂師。

《楊乃武與小白菜》劇照(筱愛琴、邵濱蓀合演)

  1941年,又有從事話劇、電影的人士參與滬劇的編劇、導演、舞美工作,成立瞭“上海滬劇社”,開始把申曲改稱滬劇。第一個上演的劇目是由英國電影改編的《魂斷藍橋》。從上海滬劇社開始,逐步在各劇團建立編導制,采用立體舞臺裝置代替軟佈畫景,把水粉化裝改為油彩化裝,並運用瞭燈光、效果。這時的劇目,有新編寫的《碧落黃泉》,取材小說的《秋海棠》、《駱駝祥子》、《傢》等,由話劇改編的《上海屋簷下》、《雷雨》等,以及根據外國電影和世界名著故事情節改編的《亂世佳人》、《鐵漢嬌娃》(《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在音樂方面,經過長期吸收、發展,形成以二胡、揚琴、三弦、琵琶“四大件”為主的樂隊。由於滬劇從30年代起,長期兼營商業性廣播演唱,促進唱腔註意行腔的細膩、柔美,而這時因劇目中悲劇內容為多,主要唱腔“長腔長板”趨向於節奏緩慢,行腔婉轉,產生瞭慢節奏的板式慢中板、慢板等板式。《恨海難填》、《賢惠媳婦》、《槍斃閻瑞生》在40年代初拍攝為影片。演員在演唱藝術方面形成瞭各具特色的流派,如30年代初的楊月英、筱月珍、王筱新、施春軒、筱文濱,至40年代又有石筱英、解洪元、邵濱蓀、楊飛飛、丁是娥、王盤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成立瞭第一個國傢滬劇演出團體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舞美人員積極編演現代戲,出現瞭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羅漢錢》、《白毛女》、《金黛萊》、《母親》、《戰士在故鄉》、《星星之火》、《雞毛飛上天》、《黃浦怒潮》、《史紅梅》、《為奴隸的母親》、《蘆蕩火種》(見彩圖)、《紅燈記》、《金繡娘》、《被唾棄的人》、《張志新之死》、《一個明星的遭遇》等,其中《羅漢錢》、《星星之火》被攝制成影片,影響較大。隨著滬劇現代戲劇目的繁榮發展,筱愛琴、袁濱忠等中年演員塑造瞭許多成功的藝術形象,還培養造就瞭一批新的人材。

丁是娥(滬劇《蘆蕩火種》阿慶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