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曲種。湖北曾有麻城漁鼓、長陽漁鼓、襄陽漁鼓、沔陽漁鼓等,約自清末以來,多已衰微,惟鄂中的沔陽漁鼓,職業藝人代代相傳,並有豐富的傳統曲目和唱腔。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

  漁鼓淵源於唐宋道情(道士佈道所唱的歌曲)。沔陽漁鼓的傳統唱腔中,還保存〔哭靈腔〕、〔觀音腔〕等曲牌,當是早期道教歌曲所遺。藝人據師承關係推算,約在清代嘉慶初年,農民在收穫之餘就以漁鼓做自娛性的演唱。1850年年左右出現四位著名的職業藝人張洪顯、皮思金、皮思銀、劉泡,其中皮氏兄弟最先運用漁鼓唱腔伴唱燈影戲,於是藝人們紛紛仿效。沔陽漁鼓曾一度與燈影戲合為一體,至1940年前後,盛行於鄂中江漢平原地區。1952年以後獲得進一步發展,除繼續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瞭獨立的說唱形式。在音樂上也進行瞭革新,在漁鼓、雲板擊節樂器以外,增配瞭絲竹樂器伴奏。

  湖北漁鼓是說唱相間的曲藝形式。說的部分有散白、韻白之分。散白敘述故事情節,或摹擬人物的聲態語氣;韻白有敘述及代言兩種,講究抑揚頓挫,伴以雲板擊節。唱腔曲調主要由沔陽一帶的〔打麥歌〕、〔薅草鑼鼓〕等民歌曲調脫胎而來。結合當地方言韻調,具有節奏明快、曲調高亢的特點。唱腔結構屬於曲牌聯套體。曲牌的組織與其他牌子曲一類的結構形態不同,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固定的曲頭、曲尾。唱腔分為“平腔”、“悲腔”、“魚尾腔”、“琵琶腔”、“雜花腔”五類,適用於表達不同的情緒。在長期的演唱實踐過程中,形成沔陽派、天門派、潛江派三種各具特色的流派。沔陽派唱腔以平穩、質樸、溫柔淳厚見長,稱為平腔漁鼓;天門派以潑辣、風趣、熱情、高亢見長,稱為高腔漁鼓;潛江派則顯得秀美、深情而流利委婉。

  湖北漁鼓的傳統曲目相當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其次是由演義小說、戲曲、民間故事改編。影響較大的有《謀考案》、《十三款》等。現代題材的作品都是短篇,影響較大的有《迷路記》、《大刀風雲》等。(見彩圖)

湖北漁鼓(湖北省曲藝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