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曲種。流佈在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與之相近的荊州、孝感、黃崗、宜昌等地區也有一些藝人從事演出活動。湖北評書的興起,據前輩藝人傳說,並參考民國初年《夏口縣誌·建置志》記載,明崇禎八年(1635),漢陽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漢口市區)督修攔水長堤期間,有藝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說書,很受歡迎。從此說書在這裏打開瞭門戶。湖北評書的繁榮發展開始於清同治年間。至光緒年間,洋務派在武漢建立大型工業,修建京漢鐵路,市鎮經濟有瞭發展,人口驟增,使評書有瞭大量聽眾。。當時武漢三鎮的茶館都爭相邀請評書藝人演出。當時漢口以說書馳名的有任春山、顧軒南,後來他們各收藝徒,各立門戶,流傳范圍逐漸擴大。

  湖北評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兩類書目:一是根據演義小說講述的“底子書”和在這種基礎上加工發展的“雨夾雪”,如《三國》、《水滸》、《隋唐》、《嶽飛傳》等;一是藝人自編自演的“路子書”,如《王莽忠孝圖》、《八門鬥智》等。隻求情節驚險熱鬧的“路子書”的崛起,妨礙瞭對一些名著的加工鉆研,說“底子書”的也逐漸減少。但由於“路子書”是自編自演,藝人可以揚長避短,發揮自如,促進瞭藝術流派的形成和發展。湖北評書善於塑造玩弄權貴豪強於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書中都有一個或幾個這種類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評書講述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回旋有致的駢體,與敘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評書逐步整理瞭一些傳統書目,並上演瞭《鐵道遊擊隊》、《烈火金鋼》、《林海雪原》等一批新書,也出現瞭一些優秀短篇書目,如《智闖鄱陽》、《芒種喂馬》、《掛牌成親》等,使湖北評書得到瞭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