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湖北各地花鼓戲、採茶戲、燈戲、楊花柳等劇種的統稱。多唱打鑼腔,有的唱大筒腔。

  打鑼腔,是在鄂東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受清戲(高腔)影響而形成,當地稱“哦呵腔”。唱這種聲腔的劇種有黃梅採茶、東路花鼓、黃孝花鼓(又名西路花鼓,楚劇的前身)、天(天門)沔(沔陽)花鼓(1981年改名荊州花鼓)、襄陽花鼓、遠安花鼓、陽新採茶。它們的主腔名稱及演唱風格雖然各不相同,但因淵源關係密切而具有共同特點,演唱時都用人聲幫腔,鑼鼓伴奏((現已普遍改用絲弦托腔)。主腔名稱,黃梅采茶為〔七板〕,東路花鼓為〔東腔〕,黃孝花鼓為〔迓腔〕,天沔花鼓為〔高腔〕和〔圻水〕,襄陽花鼓和遠安花鼓為〔桃腔〕,陽新采茶為〔北腔〕。唱腔結構以上下句為基本形式。常由起腔、正腔、腰板、落腔4部分組成,而又有多種板式變化。男女分腔的句式落音,多是男腔為下句落“do”的宮調式,女腔為下句落”sol”的徵調式。男女不分腔的,則均為下句落”sol”的徵調試。基本劇目大致相同,都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說法。其中,有一批打鑼腔的特有劇目,如《告經承》、《告堤霸》、《鬧公堂》、《大清官》、《蕎麥記》以及以喻老四、張德和為主角的組戲等,描寫的多是黃梅、廣濟、圻水(今浠水)一帶的故事,有“花鼓戲開瞭鑼,不是喻老四就是張德和”之說。常演的劇目還有《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雪梅》、《呂蒙正潑粥》、《酒醉花魁》等。另有一戲一曲或數曲的小調戲,如《賣棉紗》、《繡荷包》、《雙撇筍》等,表演形式保持著濃鬱的鄉土氣息。

  大筒腔,因主奏樂器為大筒胡琴(定 re-la弦)而得名,源於四川梁山,亦稱梁山調。據清咸豐二年(1852)的《長樂縣志》記載:“正月十五夜……張燈演花鼓戲,曰鬧元宵……演戲多唱楊花柳戲,其音節出於四川梁山縣,又曰梁山調。”唱大筒腔的劇種有鐘祥、荊門的梁山調,崇陽、通城的提琴戲,鶴峰、五峰的楊花柳(又名柳子戲、或陽戲),恩施的燈戲,巴東的堂戲,一說黃梅、廣清的文曲戲亦屬大筒腔系的劇種。大筒腔的曲調結構,由上、下句唱腔和上、下句過門相對稱的4個樂句組成。基本板式有一流(或稱“單句子”,一句詞用上、下兩句腔唱完)、二流(或稱“雙句子”,一句詞用一句腔唱完)。唱腔有男女分腔和不分腔之別,音域寬廣,真假聲並用。尾音翻高8度,也有的用“平腔”演唱。常演劇目有《天平山》(《劉海戲蟾》)、《打蘆花》、《藍橋汲水》、《楊氏送飯》、《鐵板橋》、《雪山放羊》等。

  兼唱以上兩種聲腔的,有鄖陽花鼓和隨縣花鼓。鄖陽花鼓〔八岔〕為打鑼腔,〔琴子〕為大筒腔。隨縣花鼓〔蠻調〕為打鑼腔,〔梁山調〕為大筒腔。

  湖北花鼓戲的形成,按藝人師承關系推算及有關資料佐證,一般不遲於清道光年間。道光末年,葉調元寫的《漢皋竹枝詞》中,有“土蕩(街名)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和“蘆柵試演梁山調,紗幔輕遮木偶場”的詞句,說明當時在漢口已有花鼓戲和梁山調。100多年來,湖北花鼓戲相傳不絕,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皮簧戲的影響。在其興盛時期,班社甚多,名角輩出,許多地方出現過“三裡五臺”臺上唱臺下和的生動景象。但是,除黃孝花鼓發展成楚劇外,大都長期活動於農村和集鎮,停留在“三打七唱”的局面,有的甚至瀕臨滅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花鼓戲在整理創作劇目、革新音樂唱腔、提高表演藝術、培養藝術人材等方面,都取得瞭一定成果。其中,發展較快的天沔花鼓,現有5個專業劇團和許多業餘劇團。他們整理的《站花墻》、編演的現代戲《攔花轎》、《小堅決》、《買搖窩》等均有一定影響。東路花鼓、遠安花鼓、隨縣花鼓、陽新采茶、文曲戲也都有瞭專業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