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代書法傢、畫傢。字子端,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一說熊嶽(今遼寧省蓋縣)人。曾讀書於黃華山寺,自號黃華山人,又號黃華老子。大定十六年(1176)進士,任恩州府軍事判官。明昌元年(1190),召試館職,中選。禦史臺說他不當以館閣處之,遂罷。明昌三年召為應奉翰林文字,品第法書名畫,後為翰林修撰。王庭筠工詩文,著有《藂辨》10卷,文集40卷;亦善繪畫,擅長山水、枯木、竹石,有《幽竹枯槎圖》傳世。該圖筆法蒼老,頗與蘇軾的《枯木竹石圖》一脈相通。據記載,他曾曾繪過的《江山遠意圖》、《幽居圖》、《雪梅圖》、《熊嶽圖》、《雪溪小隱圖》等圖的風貌,據金人李獻甫題其山水“隻留海嶽樓中景,長在經營慘淡中”推測,當是與米芾畫風相近。《中州集》又刊有李獻甫《題黃華〈幽居圖〉》七律詩,山腰佛寺,山下幽居,中有漁樵,雁翔遠障,則又是一種風貌。

《幽竹枯槎圖》

《李山風雪杉松圖跋》

  王庭筠書法學米芾,並上溯晉人,其成就以行書為最。他的行書不像米芾那樣凌厲峭勁,顯得比較溫厚沉頓,又保持米芾的行筆、結構的特點和雄快的風格。傳世的書法作品有《幽竹枯槎圖跋》、《李山風雪杉松圖跋》等,石刻有《重修蜀先主廟碑》、《博州廟學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