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代墓室、石祠的畫像石。主要分佈在今江蘇省北部的徐州、淮陰、連雲港等地,其中以徐州地區最為集中,所屬的6個縣都出土有畫像石。自清代以來,蘇北地區就不斷有零星的畫像石出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陸續地在這一地區發掘瞭20餘座漢代畫像石墓,收集瞭包括墓前祠堂構件在內的300餘塊畫像石存放於徐州市,另外,連雲港、淮陰及南京博物院等處也都收藏有一定數量的漢畫像石。

  蘇北畫像石題材比較豐富,反映現實生活的畫像石有描繪建築方面的的亭臺、樓閣、闕門、望樓、房舍、院落、橋梁等。表現墓主人生活的有車騎出行、宴飲、庖廚、投壺、六博、狩獵、比武及樂舞百戲等。表現生產活動的有農耕、紡織、冶鐵等。反映神異形象的有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等神話人物及龍、鳳、麒麟等仙禽異獸。反映歷史故事的較少,有二桃殺三士、孔子見老子、周公輔成王等。畫像石中的形象刻畫較為具體,建築中的鬥拱、欄桿、柱礎、臺基等都相當清楚真實。表現生活較有情趣,如徐州雙溝出土的一塊牛耕畫像石,圖中一人扶犁,揚鞭趕牛,後有兒童播種,另有一人舉鋤、一人送飯,田邊放著大車,車旁伏臥一犬,車轅上落有鴉雀,是一幅生動的風俗性圖畫。再如銅山縣青山泉出土的紡織畫像石,描繪瞭紡紗織帛等活動,其中一位坐在織機上的婦女正轉身接抱送過來的嬰兒,也充滿生活氣息。有些神話形象的畫像石也頗為別致,贛榆縣金山出土的一塊畫像石的上端刻有金烏,中間刻一人,其下刻半圓球體,上有山川溝壑,反映瞭天、地、人,圓形的大地與傳統的天圓地方的認識也不相同。而十裡鋪出土的百鳥朝鳳畫像石,圖居中為一隻高歌跳躍的彩鳳,兩側畫5隻鳥展翅飛向鳳凰,兩邊還飾有各種姿態的天獸,充滿瞭優美的想象。

  蘇北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平面陰線雕和浮雕兩類。平面陰線雕又分陰線雕、平面磨光陰線雕和鏟地平面陰線雕等。使用浮雕的畫像石較多,有深淺兩種。早期畫地多不作處理,構圖較古拙,雕工頗為粗造;到東漢時雕法比較復雜,以浮雕為主,同時也沿用其他雕法;東漢晚期還有少量的透雕出現。

徐州東漢畫像石《牛耕圖》

  蘇北畫像石在創作手法上主要是寫實的,其中也充滿大膽的想像,合理的誇張,並兼有寫意成分的藝術作品。如刻畫車馬時,抓住馬匹昂首嘶鳴、前蹄揚起、車飾飄揚、禦者揚鞭等特點,使人感到靜中有動,車馬疾馳。在舞樂百戲中,註重伎人的動態、身段等刻畫。如表現長袖舞的伎人,不僅著眼於細腰和姿態,還巧妙地突出兩袖舒展,扭成兩個對稱的旋子,有很強的節奏感。在構圖上追求平、滿、穩、密,畫面上人物車馬充天塞地,密不透風,空白處還要填飛鳥、雲、走獸等。但卻主次分明,安排有致,條理清晰,主題突出,畫面繁而不亂,密而不窒。個別畫像石還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畫面的故事情節,頗有創造性,構成瞭蘇北漢畫像石獨特的藝術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