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畫傢。元四傢之一。字叔明,號黃鶴山樵,一號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趙孟泒外孫。曾做過閒散小官,元末棄官歸隱黃鶴山(在今浙江省餘杭縣東北),入明後放棄隱居生活,於洪武初年任泰安(今山東省泰安市)知州。不久因胡惟庸案所累而被捕入獄,於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死於獄中。

  王蒙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早年受外祖父趙孟𫖯影響,以後與黃公望、倪瓚等名傢交往甚密,曾得到黃公望指點。對繼承董源、巨然的山水用功尤深深,能自出新意,並且師法造化,獨具面貌,是元代末年富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傢。其鮮明的藝術特色是:喜用枯筆幹皴,創牛毛皴,有時兼用解索皴或小斧劈皴,皴法簡練成熟,如行書草隸,到晚年,功力愈見深厚,自謂:“老來漸覺筆頭迂,寫畫如同寫隸書”。倪瓚亦題詩贊嘆:“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其山水佈局,滿而不臃,密而不塞,用筆繁復而又富於層次感和空間感。內容多反映文人的山林隱居生活,善於表現江南山川的濕潤感,創造出蓊鬱深秀、渾厚華滋的境界,在元四傢中以繁密見長。主要傳世作品有《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丹山瀛海圖》、《谷口春耕圖》(均藏上海博物館)、《夏日山居圖》、《夏山高隱圖》、《葛稚川移居圖》(均藏故宮博物院)、《太白山圖》(遼寧省博物館)、《花溪漁隱圖》(藏美國)、《秋山草堂圖》、《林泉清集圖》(均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等。這些作品,或水墨或設色,呈現多種風貌。水墨山水畫以《青卞隱居圖》、《林泉清集圖》和《夏日山居圖》為代表,畫面重山復嶺,密樹深溪,筆墨幹濕濃淡相間,山石皴法披麻、解索互用,氣韻蒼鬱而秀潤,均代表瞭王蒙晚年水墨山水的典型風貌。尤其是《青卞隱居圖》各種筆法和墨法交替使用,繁而不亂,景色鬱茂,佈滿全幅,又能展現出廣闊空間,做到密而不塞,被董其昌稱為“天下第一”。設色山水畫以《丹山瀛海圖》、《葛稚川移居圖》為代表。《丹山瀛海圖》筆法尖細,多用解索皴,焦墨點苔,畫山海間深林瓊閣,長橋臥坡,景物奇麗,意境開闊。這種特殊風格,在王蒙作品中極為少見。《葛稚川移居圖》章法嚴謹,結構繁復,樹葉多用雙勾填色,青、紅間施,山石皴法以細筆皴擦,幹濕並用,略帶小斧劈皴,皴中不加苔點,與其他作品迥異(見彩圖)。王蒙在山水畫方面所具有的多種不同風格與面貌,體現瞭他的高度藝術才能。傳世作品常被作為范本,廣為人們臨習,對後世影響深遠。

《葛稚川移居圖》 王蒙

《夏山高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