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伯格曼

  瑞典電影和話劇導演。1918年7月14日生於烏普薩拉一個路德教派牧師傢庭,自幼酷愛戲劇和電影。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期間,經常參加戲劇小組或戲劇團體的活動。1944年離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劇院任專職導演。1944年他寫出出瞭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1945年執導瞭第一部影片《危機》。此後又接連執導瞭《開往印度的船》(1947)、《監獄》(1949,又名《魔鬼的寵兒》)、《渴》(1949)等片。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伯格曼不僅在創作上日趨成熟,而且顯示出鮮明的創作個性和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絕大多數影片都是自己編寫劇本,並往往帶有明顯的自傳色彩,他是最典型的作者電影的代表人物。這期間他的影片接連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例如:《夏夜的微笑》(1955,次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第七封印》(1957,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野草莓》(1957,次年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生命的門檻》(1958,同年獲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魔術師》(1958,次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獎)、《處女泉》(1960,獲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猶在鏡中》(1961,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冬日之光》(1963,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沉默》(1963,獲瑞典金甲蟲獎)。

  伯格曼對現代電影的貢獻在於:他首先把影片的中心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世界,轉向探索人的內心和靈魂;其次,他是哲理電影的先驅。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現代社會中人的境遇,探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生的痛苦、死的恐懼、孤獨和人與人不能交流等問題,並為表現這些主題尋找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手法。

  伯格曼在哲學上受存在主義影響,在劇作方法上受現代主義影響,在人性問題上受弗洛伊德學說影響,因而他在60年代拍攝瞭一系列室內心理劇。如創作的《沉默三部曲》(《猶在鏡中》、《冬日之光》、《沉默》)及《假面》(1966)、《恥辱》(1968)、《狼的時刻》(1968)等,這些影片不僅完全排除瞭故事情節、戲劇沖突,而且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悲觀絕望情緒,在有的影片裡人與人已完全不能交流,唯一的交流隻有性。

  70年代,伯格曼繼續在影片中表現生與死、人的孤獨與疏離等主題,拍出瞭《呼喊與細語》(1972)、《面對面》(1976)、《秋天奏鳴曲》(1978)等片。1977年,他在慕尼黑拍攝瞭政治片《蛇蛋》,顯示瞭他一貫的反法西斯立場。1982年拍攝的《芳妮和亞歷山大》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伯格曼在國內有激烈的反對者。以B.魏德堡為首的一些作傢、電影導演和評論傢指責伯格曼脫離社會現實,故意制造有關瑞典的“拙劣神話和不加掩飾的異國情調”,目的是為瞭出口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