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代的一種有淺浮雕或陰線畫像的磚。20世紀50年代後陸續出土於河南省大部分地區。其畫像磚用雕刻好的木制印模在半幹的磚坯表面壓印出圖像。磚的形狀主要有3種:長方形的空心磚、長方形的實心磚、基本方正的小型實心磚。由於印模一般不可能與前兩類形狀的磚面等大,因而,經多次壓印的一塊磚面上有多個或多組形象,各個(組)形象有自身獨立的造型,是一個完整的畫面,當它們被組合在一個磚面上時,又依據一定的構圖方式。這種邏輯上的二次創作和通過組合形成強烈的裝飾面貌,是河南畫像像磚的代表樣式。另一些由一個印模壓印出的磚是獨幅畫像,它們中大者近同於南陽畫像石的繪畫風格,小者與四川畫像磚的代表樣式相似。

  河南畫像磚的內容與藝術形式依不同產地、時期而呈現豐富的面貌。屬於西漢晚期、出土於洛陽的作品以佩劍持戟的武吏與馬、張弓射獵、挽虎逐鹿等為中心圖像,並間配朱雀、桑樹、梅花等。畫面佈局疏朗,陰刻的線條簡率、圓韌。其中馬的造型格外豐滿雄健,體現瞭漢代崇尚渾括與氣魄的審美意趣。

  出土於鄭州、禹縣等地的作品裝飾性強,在一塊磚面上有近10種圖像,數種花紋圖案。圖像內容主要有樂舞、擊劍、車馬、射獵、宮闕、羽人馭龍、西王母以及各種飛禽走獸,它們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片斷記錄和思想意識的形象表達。其組合方式多變,有的花紋環繞外圍,有的圖像與花紋交織,有的通過有序的重復形成密集的效果,如鄭州二裡崗出土的磚上縱列瞭11行圖像。有的組合中滲透著主題意識,如將一種車騎圖像橫向重復構成車騎出行的長列,又如庭院、雙闕、鳳鳥、樹木等的組合,是一幅充實、華麗的莊園景象,這種質樸的鋪陳部分反映瞭來自民間的美術特征。這類磚的雕刻手法較多,有陰線刻、陽線刻和體面較明確的淺浮雕,一般流行於東漢。

《樹木樓閣圖》

  出土於南陽地區的畫像磚較多是一磚一畫,主題鮮明,繪畫性強,以鬥獸、雜技、歷史故事等內容顯示出區域性特點。從它們的造型風格和流行於東漢中期以後的時間分析,可能受到當地畫像石藝術的影響。其中,新野出土的方形磚的人物造型細瘦,有向魏晉造型風格過渡的跡象。

  大量的花紋圖案是構成河南畫像磚藝術面貌的有機部分,有同心圓、菱形、樹形、乳釘形紋和間雜瞭單個物象的魚紋、鳥紋、變形蠶紋等,還有少量吉祥語或紀年文字。

  與畫面組合的隨機性較強一樣,畫像磚在墓室內的分佈也較靈活、多變,因而,它們的直觀審美價值甚於反映觀念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