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末清初書法傢。字覺斯、覺之,號嵩樵,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人。明天啟年間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少詹事,充經筵講官。清兵入關後,任南京福王朝廷東閣大學士。明亡入清,官禮部尚書,卒諡文安。

  明末書壇受董其昌書法的影響,追求所謂俊骨逸韻。這時,王鐸、倪元璐、黃道周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為標幟,追求雄強、激烈的風格和對動盪的內心生活的表現。王鐸從早年開始,一直不斷地從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中汲取,後來受到米芾的影響響,使之成為創造個人風格的有力支點。

  王鐸極重視向優秀傳統學習,創作趨向成熟後,也仍然是一日臨摹,一日創作。其行、草書有很高的成就,用筆沉著富有變化,粗獷豪放,不失法度,既發揚瞭明代草書氣勢奔放、直抒性靈的特點,又矯正瞭線條粗率的弊病。

《臨王獻之鵝群帖》

  在結構方面,以奇險取勝,節奏對比強烈。他對筆畫結構十分敏感,創造出不少新的構成方式。例如運用挪位而形成單字特殊的聯結等,產生瞭極為豐富的節奏變化,從而把書法的筆畫結構提高到新的境界(見彩圖)。他還兼畫山水,蘭竹。傳世書法作品,刻有《擬山園帖》、《瑯華館帖》等。

行草書(明) 王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