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石窟。位於遼寧省義縣城西北9公裡大淩河北崖上。石窟坐北朝南,共計16個,是中國東北部最大的石窟群,與雲岡石窟屬同一系統。石窟分東西2區。西區9窟,據第5窟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記載,開鑿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東區7窟,據第5窟內北魏景明三年(502)《韓貞造像題記》,可知其營造於6世紀初。

  西區分上下2層,下層為6個大窟,各窟之間還有一些小龕。除第1窟外,其餘5窟由於大淩河水沖刷,前部已完全崩崩塌。故自第2窟起,各窟東西兩側都鑿通相連,原窟門或全部堵塞,或僅露上部成為明窗。第1窟為平頂方形中心柱窟,高約5米,每壁長約7米,東西北三壁開龕,龕內造像及四角天王均系明清補作。中心柱四面開龕,上下2層,龕形皆為北魏時期,唯每面下層龕內佛像皆為後世所造,自尖拱以上,佛像、供養人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等皆為北魏原作,與雲岡同期造像風格極近。第2窟僅窟頂殘存北魏時期的蓮花和飛天以及原窟門東上角的彌勒菩薩像。第3窟風化頗甚。第4窟為不規則長方形,高2.4米,堵塞的窟門上刻有交腳彌勒,左右有2個較小的供養菩薩,東邊刻有4排千佛,另有2個小龕雕像,一為釋迦、多寶,一為維摩詰、文殊。第5窟高約5米,長7米,僅存後半部,尚可見尖拱上有5個化佛,拱端浮雕螭首,兩前腳張開,尾向後翹起,卷上為拱的外邊。下面為小坐佛、蓮花、飛天等。東南角殘留的《元景造像碑》的上半部浮雕小屋是研究北朝建築的珍貴材料。第6窟為萬佛堂最大的窟,東西長8米餘,今僅存後壁正中大彌勒像,高3.2米,交腳倚坐,水波狀發髻,長眼,高鼻,薄唇,有犍陀羅雕刻造型的影響,與雲岡同期造像風格一致。佛後座尚有阿難像,東邊上部有小龕,內刻一佛二菩薩,龕下刻小坐佛8身。此外尚殘存二菩薩。第7、8、9窟在上層,窟內雕像全部風化。

  東區石窟風化亦較重,僅第6窟遺留一些北朝作品,亦多不完整。該窟西向,後壁鑿一大龕,內雕釋迦坐像,高肉髻,長眉細目,高鼻薄唇,豐頤,系北朝中期風格。南壁尚殘存浮雕維摩詰手持麈尾。南壁外面有殘損的仁王等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