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曲種。由湖北中部地區流傳的“漢灘小曲”和“天沔小曲”合流而成。約在清末,天沔小曲藝人開始與漢灘小曲藝人搭班,進入茶館坐唱,逐漸融為一體。抗日戰爭時期,武漢淪陷,小曲藝人紛紛逃難,遂將湖北小曲傳到瞭外域遠鄉,成為湖北省的一個有影響的主要曲種。漢灘小曲早期多以聯曲體形式演唱民間故事,早在清光緒年間已盛傳於武漢、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城鎮。30年代前後,有的藝人用漢灘曲牌為木偶戲伴唱,出現瞭一批稱為“大架子”戲的長篇曲目,如《白蛇傳》、《秦雪梅》、《秋江》》、《搶傘》、《雙下山》等曲目。抗日戰爭時期在荊州、沙市的藝人還曾在廣場演唱過《喚起民眾》、《離傢報國》等宣傳抗日救國的新曲目。天沔小曲原是流傳於天門、沔陽、潛江、漢陽等地的俚歌俗曲,多以單曲體形式演唱抒情短歌,曲調活潑婉轉,有〔四季〕、〔十想〕、〔十繡〕、〔十二月〕、〔補背褡〕等,伴以敲碟、丟棒擊鼓鑼助興,所以又有“碟子小曲”、“三棒鼓小曲”之稱。

  湖北小曲的唱腔曲牌豐富,曲腔婉轉動聽,由“南曲”、“西腔”、“文詞”、“灘簧”4個腔系和100餘支民歌小調(曲)組成。南曲腔系是由南曲發展演變而成,形成瞭“南曲頭”、“南曲數板”、“南曲尾”等與南曲有相對獨立性的同宮子母曲牌,可敘事,可抒情,風格樸實優美。西腔植根於天沔民間音樂,曲詞為上下句的格式,通過不同的行腔及節奏板眼變化,衍變出瞭“西腔頭”、“西腔垛句”、“西腔尾”等同宮變體曲牌,唱腔迂回婉轉,長於表現思念、悔恨、自嘆等情緒。文詞由“文詞調”、“文詞數板”組成。灘簧是單曲體形式。其他民歌小調都采取不同宮的曲牌、小調分節,可以與4個腔系聯綴,也可單獨自由結合。演唱以坐唱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單人、雙人、多人(又叫“打圍鼓”)3種形式,以雙人坐唱為主,演唱時多為男女合檔,男唱生,女唱旦,男演員兼操四胡,女演員手執雲板擊節。唱詞都用代言體,沒有表唱成分。伴奏樂器以四胡、雲板為主,也可增加琵琶、三弦、揚琴、二胡等。湖北小曲的傳統曲目,有南曲的《搶傘》、《秋江》、《跳粉墻》等;西腔的《拷紅》、《鶯鶯餞行》、《想情郎》等;文詞的《宋江殺惜》、《安安送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瞭增強小曲音樂的表現力,適應表現新內容的需要,在一些整理的傳統曲目和新作品中,除註意保持各種腔系的特點外,在各腔系之間,腔系與其他曲牌小調之間也常互相吸收借用,並創作瞭《雷鋒參軍》、《江姐進山》等一些新曲目,使小曲藝術得到新的發展。(見彩圖)

湖北小曲(湖北省曲藝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