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文學傢、書法傢。字慎伯,號倦翁,又自署白門倦遊閣外史、小倦遊閣外史。安徽涇縣人。涇縣於東漢時曾分置安吳,包氏舊居接近其地,所以學者稱安吳先生。自幼傢貧,勤苦學習,工詞章,有經濟大略,喜談兵。嘉慶十三年(1808)中舉,多次考進士不中,以大挑試用為江西新喻縣令,年餘,又被彈劾免職。此後曾先後為陶澍、裕謙、楊芳等人幕客。他畢生留心於經世之學,並勤於實際考察,對於漕運、水利、鹽務、農業、民俗、刑法、軍事等,都能提出有價值的見解。東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鹽諸巨政,經常向他咨詢,以此名滿江淮。鴉片戰爭時期,他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實況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曾有記述與議論,頗具卓見。

  包世臣思想、學術皆不同於乾嘉以來一般學人。他論文也貫穿經世之旨,與當時古文傢、經學傢異趣。他反對脫離民事,將道抽象化,批評韓愈、柳宗元以來古文傢抽象地載道之文是“離事與禮,而虛言道以張其軍”(《與楊季子論文書》);譏刺“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則無以自尊其文”;提出“道附於事而統於禮”,“事無大小,茍能明其始卒,究其義類,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關傢國”,提倡“言事之文”“記事之文”(同前)。這是與明代歸有光、唐順之以來的古文派及當時的桐城派針鋒相對的,反映瞭近代要求文章與經世相結合的潮流。他的文章也大都關切時務政事,譚獻稱其“深切著明”(《復堂日記》)。姚柬之評他的文章說:“少事謹嚴,老彌健肆,一洗數百年門戶依傍之陋。”(《書安吳四種後》)其詩亦“廉質竣整”(林昌彝《射鷹樓詩話》)。以五古為最好。他學書30年,為書傢大宗,論書法尤精,所著《藝舟雙楫》為中國書學理論重要著作。篆刻亦為當世推重,間亦作畫。

包世臣墨跡

  著作有《中衢一勺》、《藝舟雙楫》、《管情三義》、《齊民四術》,合刻為《安吳四種》36卷,又有《小倦遊閣文稿》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