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書法傢及其作品作出品評的著作。它或分品論述而第其高下;或不分品第而評其優劣,是早期書論中的一種體裁。作者見解多隻通過品評書法傢及作品來表達,雖時或摘錄書傢小傳、逸事,但著重於闡發或說明其藝術特點、人品風貌,而不同於書史之偏重記載生平事蹟。這種體裁是受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對人物進行識鑒、品藻的習尚影響而產生的,盛於六朝、隋、唐,元明之後著述漸為稀少。南梁袁昂奉敕撰《古今書評》,凡列25人,各以簡括語句評其風格,是為書品之發端。庾肩吾《書品》,載漢至齊梁梁能書者123人,冠以總序,效《漢書·古今人表》之例,分上中下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合而為九品,各系以論,體例嚴謹。南朝復有齊王僧虔《論書》等著。唐李嗣真撰《書後品》,加逸品一等,載80餘人,文辭綺錯,條理井然。張懷瓘《書斷》,3卷,卷上列書體10類,述源流,附之以贊,次為總論;卷中卷下,始分神妙能三品,各以體分,評百餘書傢,前記小傳,後為評鑒,揚搉古今,論辨精當,皆為前載所不及。其他如北宋米芾《海嶽名言》,為平日論書語錄,則別為一體,雖於古人多所貶議,卻不乏精審、獨到之見地。隨著書法理論發展的深入,其後論書之著多不拘泥於品評一體,而漸融於內容更為廣泛、繁富的書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