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詩人。出生在埃及亞歷山大,父母親是義大利人。在非洲度過童年和少年。1912年到巴黎,同法國象徵派文人和義大利未來主義者結識。1914年到義大利,開始在未來主義刊物上發表詩歌。1915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前線作戰。

  翁加雷蒂最初的兩部詩集《被埋葬的港口》(1916)、《覆舟的愉快》(1919),抒發人的孤獨、痛苦;人生仿佛觸礁遇險的小舟,覆舟卻激起人對生活的嚮往。在詩歌形式上,翁加雷蒂採用象徵主義詩歌的的某些特點,善於運用想象、隱喻,偏愛富有節奏和刺激的短詩,竭力挖掘個別詞語蘊含的意義、感情。

  法西斯統治時期,翁加雷蒂發表詩集《時代的感情》(1933),表達詩人和同時代人意識到時代的“災難”、因文明遭到威脅而產生的憂傷以及對人的命運的思索。

  1936年,翁加雷蒂去巴西,在聖保羅大學主持意大利現代文學講座。1939年,他的兒子去世。詩集《悲哀》(1947)抒寫失去兒子的巨大悲痛。1942年返回意大利,在羅馬大學教授意大利現代文學,繼續寫作詩歌。在詩集《福地》(1950)、《呼喊和風景》(1952)、《老人筆記》(1960)中,個人的孤獨、憂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悲劇感互相交織,組成貫串詩歌的主題曲。在藝術上,翁加雷蒂繼續探索詩歌的形式,拋棄原先偏愛的短詩,汲取意大利古典詩歌韻律的特點,熔萊奧帕爾迪抒情詩歌和波德萊爾象征派詩歌的特色於一爐。

  翁加雷蒂先後翻譯瞭莎士比亞、拉辛、馬拉梅等的許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