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溫塞特

  挪威女小說傢。生於丹麥的凱隆堡。母親是丹麥人,父親是挪威有名的考古學傢。一傢人曾長期漂泊,但大部分時間是在奧斯陸度過。她受父親的薰陶,從小對歷史,特別對挪威的中世紀史產生瞭興趣。11歲喪父,16歲在一傢商行中任職,接接觸到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為以後的寫作積累瞭素材。她在自學的基礎上很早就動手寫挪威中世紀的歷史小說,但未能出版。

  婦女地位問題是溫塞特寫作的中心主題。她認為婦女的幸福不在於擺脫一切束縛,而在於履行具體的人生義務。她的小說的情節富於戲劇性,結構嚴謹。1907年她的小說《瑪塔歐莉夫人》出版,這部日記體裁的愛情小說表現瞭愛情同傢庭的日常生活的矛盾,主人公發現隻有對丈夫和孩子盡一定的義務,愛情才能持久。《珍妮》(1911)是一部心理小說,描繪一個少女在夢想獲得一對父子的愛情時的復雜心理和悲劇性結局,文筆生動,描寫細膩。這部作品確定瞭溫塞特在北歐文學中的地位。1920至1922年她陸續發表瞭三部曲《克裡斯汀·拉夫朗的女兒》,小說以14世紀上半葉的古勃朗斯達倫和特倫特拉格為背景,再現瞭中世紀的歷史,同時生動地描述瞭女主人公克裡斯汀在熱烈追求愛情、力求擺脫社會習慣勢力的束縛過程中的復雜心理。1928年溫塞特以這部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小說《馬灣的主人》以13世紀末的歷史為背景,和前一部小說有共同的特點,但宗教色彩更濃。

溫塞特在工作室

  1924年,溫塞特皈依天主教,緊接著發表一系列論文闡述她的新的宗教觀點,並在1929至1930年發表小說《吉姆納德尼亞》和《燃燒的灌木叢》,描寫一個年輕人成為一個天主教徒的過程。30年代,溫塞特寫作的興趣又轉到婚姻題材,並更深入地從心理學和倫理學角度刻劃人物。德國法西斯入侵挪威時,溫塞特流亡美國,在那裡講學和寫作,1945年歸國。

《馬灣的主人》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