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神廟群。在今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馬德拉斯以南約56公裡的古代海港摩訶巴裡補羅,包括五車神廟、石窟神廟和海岸神廟,興建於7~8世紀帕拉瓦王朝時代。

  摩訶巴裡補羅神廟形制多樣,幾乎提供瞭所有印度南方式神廟的原型。摩訶巴裡補羅的雕刻,繼承瞭安達羅王朝阿默拉沃蒂大塔雕刻的傳統,造型纖細修長、柔韌優雅,但更加高華洗練、自然單純,同時追求動態與變化,強調戲劇性效果,體現瞭初期印度巴羅克風格的特徵。

  五車神廟 是5座用整塊天然花崗石雕鑿的戰車形神廟,分別以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般度族的人物命名,建於帕拉瓦國王那羅辛哈瓦爾曼一世瑪摩拉(約630~668在位)時期。4座神廟從北向南排成一線:①黑公主戰車,仿制南印度草廬頂的木結構祠堂形式;②阿周那戰車,殿堂呈方形,屋頂呈角錐形,帶有3層盔頂小亭,顯示瞭印度南方式神廟的原始形制;③毗摩戰車,殿堂呈長方形,屋頂類似佛教支提窟的圓筒形拱頂;④法王戰車,是阿周那戰車的較大翻版,角錐形屋頂帶有4層盔頂小亭。第5座神廟偏離於西側,即偕天戰車,是毗摩戰車的簡略復制,平面前方後圓。五車神廟外壁以壁柱為框的高浮雕嵌板,刻有印度教諸神和帕拉瓦王室的雕像。代表作有阿周那戰車的《王妃》和法王戰車的《濕婆傢族》等。在這群神廟兩側還有圓雕的獅子、大象和公牛南迪。

法王戰車

  石窟神廟 在帕拉瓦諸王統治時期陸續開鑿,通稱曼達波(柱廊),多系巖鑿的列柱淺廊,共10餘座,重要的有摩希剎曼達波、瓦拉赫曼達波、克利希那曼達波、般度五子曼達波、羅摩奴阇曼達波等。這些曼達波正面的列柱往往以蹲踞的獅子為柱礎,構成瞭典型的帕拉瓦石柱。曼達波內部平面呈長方形,側壁裝飾著大幅的高浮雕嵌板,表現印度教神話場面。代表作有摩希剎曼達波的《杜爾迦殺死摩希剎》和《毗濕奴臥像》、瓦拉赫曼達波的《毗濕奴的野豬化身》和《拉克希米沐浴》、克利希那曼達波的《克利希那擎舉戈瓦爾丹山》等。其中最著名的《杜爾迦殺死摩希剎》,占滿柱廊內整面北壁,表現杜爾迦女神坐騎雄獅追殺水牛怪摩希剎的激戰場面。場面的戲劇性和群像的運動感十分強烈,杜爾迦的造型既優雅秀逸,又英偉雄健,是帕拉瓦雕刻的珍品。般度王子曼達波旁側的巨幅巖壁浮雕《恒河降凡》,更是世界聞名的傑作。

海岸神廟

  海岸神廟 建於8世紀初葉那羅辛哈瓦爾曼二世羅阇辛哈(約700~728年在位)時期,以大塊花崗石壘砌,是南印度石造神廟的最早范例。結構類似法王戰車。主殿的重層角錐形屋頂確立瞭南方式高塔的形制。東邊臨海的主殿高塔下方是林伽密室,中間的柱廊內雕有毗濕奴臥像,西邊的後殿塔樓較低。神廟的庭院圍以矮墻,墻上橫臥著成排圓雕的公牛南迪,南側還有圓雕的杜爾迦坐在雄獅腿上。

  

參考書目

 K.R.Srinivasan,Cɑve-Temples of Pɑllɑvɑs,New Delhi,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