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劇作傢,小說傢。其父為著名醫學教授。1885年施尼茨勒獲醫學博士學位。1886年起任神經科醫生,同時從事文學創作。施尼茨勒早期創作的《阿納托爾》(1889~1892)為後來的劇作奠定瞭基礎。此後創作的《童話》(1893)、《不受法律保護的人》(1896)、《遺囑》(1898)受到H.易蔔生的影響。《調情》(1895)是作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描寫一個維也納平民少女同一個上層社會青年戀愛失敗的故事,是第一次為施尼茨勒帶來聲譽的作品。獨幕劇《綠鸚鵡》(18899)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描寫瞭1789年7月14日晚,法國人民占領巴士底獄時,發生在巴黎一傢酒店裡的故事。《輪舞》(1897)是德語國傢戲劇史上第一部把性行為搬上舞臺的作品,因此爭議頗多,而且常常遭到禁演。它描寫瞭當時不僅存在於上流社會,也見之於下層人民的道德墮落現象。施尼茨勒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年輕的梅達爾杜斯》(1909),這是一出可以連續上演三個晚上,具有70個人物的戲。劇本以1809年拿破侖第二次占領維也納為背景,描寫瞭主人公梅達爾杜斯試圖謀殺拿破侖未遂,被捕後判處絞刑的故事。《貝恩哈迪教授》(1912)是他最成熟的劇本之一,描寫一個猶太醫生為瞭不打擾一個無法救治的女病人,拒絕神甫為她做臨終禱告,從而招致一場政治性風波,丟瞭職位的故事。

  施尼茨勒在德語文學中,是19世紀末20世經初成就卓著的印象派劇作傢,其作品具有明顯的人道主義和社會批判基調,較多表現當代人各種各樣的變態心理,並借助人與人之間內在的關系,以極為細膩的心理分析手法,表現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精神上的頹廢,道德上的墮落,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藝術上,他不追求故事情節的引人入勝和結構形式上的嚴密緊湊。他的劇本場次之間具有不甚連貫,獨立成章的特點,追求一種敘事效果。他反對在舞臺上表現激情和激烈的鬥爭,其筆下人物雖大多溫文爾雅,卻被無窮無盡的欲望折磨得精疲力竭,隻有某些女性形象,特別是維也納郊區那些樸實的少女,才有真摯的愛情和充沛的活力。他的某些劇本和小說,20世紀20、30年代開始介紹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