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曲種。流傳於湖南各地。因用揚琴、琵琶、月琴、三弦、京胡、二胡等絲絃樂器伴奏而得名。

  湖南絲弦來源於江浙一帶的民歌和時調小曲。明末清初,由長江下遊傳入湖南,並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不斷演變、發展而成。湖南絲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方言語音和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瞭風格上各具特色的支派。其中主要有“常德絲弦”、“長沙絲弦”、“瀏陽絲弦”、“平江絲弦”、“衡陽絲弦”、“邵陽絲弦”等。此外武岡、辰谿、益陽、衡山、湘湘潭、大庸、桃源、澧縣、祁陽等地的絲弦也都有各自的獨特風格。以常德絲弦最為盛行。

  湖南絲弦的音樂,包括“牌子絲弦”和“板子絲弦”兩部分。牌子絲弦的曲調豐富,有的來源於南北曲,如〔普天樂〕、〔清江引〕、〔一支花〕、〔小桃紅〕等;有的源於明、清之際的時調小曲,如〔銀紐絲〕、〔九連環〕、〔倒搬槳〕、〔四大景〕等;有的來自其他地方曲種、劇種、民歌,如〔蓮花落〕、〔鳳陽調〕、〔鬥把高腔〕、〔安慶調〕等。板子絲弦分為“川路”和“老路”兩種腔調,川路熱烈開朗,老路深沉渾厚。它們都包括“一流”(一板三眼)、“二流”(一板一眼)和“三流”(散板)等幾種板式。湖南絲弦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穿插交替。唱詞多為文人創作,講究文采,比較典雅,不用方言土語。道白分說白(第一人稱)、表白(第三人稱)、對白、插白4種,大部分用散文形式,也偶用韻白。結構形式通常包括“詞頭”、“正篇”、“尾詞”3部分。詞頭多用四句舊體詩,以安定聽眾情緒,正篇是曲目的主體內容,尾詞起總結全篇、深化主題的作用。傳統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唱、清唱,開始先演奏器樂曲〔大八板〕,然後轉入〔五音頭〕,下接彈唱曲詞。

湖南絲弦演出照

  湖南絲弦的曲目分為長篇、單段、小品3種。長篇有豐富的情節和較多的人物,必須組合多種曲牌或板式來演唱,表演者分別擔任某些腳色並分操樂器伴奏。傳統曲目有《西廂記》、《二度梅》、《秦香蓮》等。單段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曲調來演唱一個完整的故事,如《秋江》等。小品隻用一個曲調或一個板式,常為單人演唱的抒情小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南絲弦發掘整理瞭《雙下山》等優秀傳統曲目。創作的新曲目有《追針》、《誇貨郎》、《濱湖贊》等。在藝術改革、理論研究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少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