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地馬拉小說傢、詩人。191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瑪雅》,以後《痛苦的人們》(1914)、《埃烏加迪的玫瑰》(1915)、《火》(1934)和《在這樣一條小路上》(1937)相繼出版。早期作品受現代主義影響,後期傾向超現實主義。他的詩過分追求韻律與詞藻,束縛瞭思想的自由表達。題材多以宗教為主,充滿感傷情調與諷刺意味。他的主要成就在於小說創作,著有自傳體小說《一生》(1914),《曼努埃爾·阿爾達諾》(又名《掙紮在求生線上》,1920),《在奧羅蘭迪亞平靜的辦辦公室裡》(1925),《伊潘達之行》(1939),科學幻想小說《在馬哈拉恰斯人的國度裡》(1938)。1915年發表短篇小說《象馬一樣的男人》,描寫詩人阿雷塔爾具有馬的屬性。這篇小說受到印第安古代文學作品《波波爾·烏》的影響,作者把印第安的傳統手法與現代象征手法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小說,被稱為“動物心理小說”。在這類作品裡,人類社會隻是一個賦予人類外形的動物世界,人物都帶有某種獸類的特征。作者認為每個人都能從各類動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原形,因而把周圍的人看成狗、馬、虎、蛇、大象等。他一再聲稱:“我也是一個動物,是最高級的動物。”在另一篇政治性諷刺小說《熱帶的猛獸》裡,作者以“老虎”影射危地馬拉獨裁者卡夫雷拉。他的《莫爾蒂特先生》(1922)、《瘋子們的聖母》等均屬這類作品。1926至1946年,他任危地馬拉國立圖書館館長,曾翻閱瞭卡夫雷拉統治時期的報刊,積累瞭大量資料,最後寫出揭露獨裁統治的長篇小說《這就是伯裡克利》(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