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或促進金屬腐蝕過程的微生物。1910年,R.H.蓋恩斯發現微生物腐蝕。1934年,荷蘭學者C.A.H.vonW.屈爾等提出硫酸鹽還原菌參與金屬腐蝕中陰極氫去極化的理論之後,人們對微生物腐蝕開始重視起來。

  腐蝕微生物主要是在自然界中參與硫、鐵元素迴圈的菌類,包括好氧菌和厭氧菌。好氧菌有硫桿菌屬,如氧化硫桿菌、氧化亞鐵硫桿菌和排硫硫桿菌等。它們分佈於含硫的酸性礦水、土壤及海洋淤泥中,通過氧化元素硫和還原性硫化物,最終產生生硫酸而腐蝕金屬、混凝土構件等。鐵細菌能氧化水中亞鐵成高鐵氧化物沉積於菌體外鞘或周圍粘液層中,在金屬表面形成黃褐色的結瘤。結瘤內氧進入困難而導致氧濃差電池腐蝕。常見的危害菌有嘉利翁氏菌屬、纖發菌屬、泉發菌屬和鞘鐵菌屬等。此外,一些產生粘液的細菌(如假單孢菌屬中的細菌)、真菌以及某些藻類和原生動物,都可引起金屬腐蝕。厭氧菌主要是硫酸鹽還原菌,廣泛分佈於pH6~9的土壤、淡水、海水、淤泥中。在金屬腐蝕中出現最多的是脫硫弧菌,它將自然界中存在的硫酸鹽還原成硫化物。微生物腐蝕常給地下管線、海底電纜、工業註水系統等工業設施帶來嚴重危害,造成經濟上的損失。

  通常是在土壤和水介質中采用耐菌破壞的有機護層(煤焦油瀝青、環氧樹脂漆、塑料薄膜等)或無機護層(鍍鋅、鉻、水泥等)以及陰極保護(包括犧牲陽極或外加電源法)等措施,以防止微生物腐蝕。在密閉系統中(如金屬油、氣貯罐、飛機油箱、工業循環冷卻裝置等),采用氧化型或非氧化型殺菌劑殺滅或抑制腐蝕微生物的增殖,達到控制腐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