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歷史時期形成豐富的煤層和含煤沉積物堆積的地區。

  1937年,蘇聯地質學傢П.И.斯捷潘諾夫針對煤炭資源在全球分佈的不均一性及同一時代聚煤盆地多呈帶狀分佈的特點,提出瞭“聚煤帶和聚煤中心”學說。他將全球地質歷史時期中發生聚煤作用的主要時期,劃分為3個區,即以石炭紀聚煤作用為主的聚煤區,以二疊紀和侏羅紀聚煤作用為主的聚煤區以及以晚白堊世和第三紀聚煤作用為主的聚煤區。每個區又劃分若幹聚煤帶。

  斯捷潘諾夫以大量統計資料為依據,證明聚煤作用和煤炭資源的地理分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一論證推動瞭煤地質學的發展,但當時限於科學水平和實際資料的局限性,對聚煤作用的規律缺乏地質分析,聚煤帶的劃分也有較大的主觀性。

  50年代以來,開展的關於全球聚煤規律的研究,以地質因素的探討為重點,綜合分析古氣候、古地理、古構造和古植物條件對聚煤作用的影響。蘇聯地質學傢А.И.葉戈羅夫對此有較系統的論述,認為每個地質時期皆存在過類似於現代的氣候分帶,即赤道潮濕帶、南北兩個幹旱帶和兩個溫暖潮濕帶。已知的煤田、煤產地皆分佈在該時期的潮濕氣候帶中,形成聚煤帶。在地史過程中,由於大地構造條件和氣候帶的不斷變化,聚煤帶的位置也隨之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