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體上與地球經度線一致的構造體系。也稱經向構造帶或南北向構造帶,是全球性的構造體系的主要類型之一。經向構造體系有兩種力學性質不同的類型,一類為擠壓性的,另一類為張裂性的。有時也顯示出有壓扭或張扭的跡象。

  在中國境內,經向構造體系主要表現為走向南北的擠壓帶,由單式或複式褶皺構成,同時有扭性斷裂與它斜交,張性斷裂與它正交。走向南北的強烈褶皺帶群在中國西南部及南部頗為發育。其中最顯著的是集中出現於東經102°~103°300′之間,以中國四川西部的大雪山為主體一直延伸到雲南中部的川滇南北構造帶。這是一個以元古宙巖層為核部的巨型復背斜帶,東西兩側為小江斷裂和元謀-元江斷裂。小江斷裂為二疊紀峨嵋玄武巖的噴發通道,又控制瞭基性-超基性巖和酸性巖體的分佈。元謀-元江斷裂帶為一構造巖漿雜巖帶,動力變質作用明顯。川滇南北構造帶至少從古生代開始發育,到中三疊世末基本形成,侏羅紀以後至近代都有強烈活動。這一帶往南可延至泰國以至馬來半島,可能部分與青藏滇緬印尼歹字型構造中段復合。在中國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一些分散的不太強烈的南北向褶皺帶與其他構造體系復合,如賀蘭山、呂梁山南段、太行山南段、臺灣山脈等,都有走向南北的褶皺帶存在。

  在地球上其他地區,也存在著巨大的經向構造體系。例如烏拉爾構造帶、薩哈林島-伊豆海溝構造帶、安第斯構造帶,它們也是擠壓性的或扭壓性的。還有一些大體上南北向伸展的大斷裂,如東非裂谷、死海-約旦河谷以及歐洲西部的隆河河谷、萊茵河谷,則是張裂性的經向構造體系的例子。在海洋方面,南大西洋海嶺主要是南北向的,東印度洋海嶺也是南北向的。

  經向構造體系的起源可能與地球自轉速度變更有關。由於地球的角速度變大,大陸的各部分及其基底不是處處以同一步調跟地球由西向東加快它們的速度,那麼落後的陸塊遇到西面的阻擋就會發生強烈的東西向擠壓而形成南北向的擠壓構造帶,跟不上地球自轉速度變更的陸塊就會被拉開而發生張裂性的破裂,因此產生像東非那樣的大陸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