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化學傢。1779年8月20日生於東約特蘭省的林雪平,1848年8月7日卒於斯德哥爾摩。1796年入烏普薩拉大學醫學系學習,180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後任斯斯德哥爾摩醫學院醫學、植物學和藥物學助理教授,1807年任教授。1815~1832年,任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外科醫學院的化學教授。1808年選入斯德哥爾摩皇傢科學院,1818~1832年,任終身秘書。他的研究工作涉及許多領域:

  ①在發展原子論方面,貝采利烏斯認為,為瞭確立原子學說首先應以最大的精確度測出盡可能多的元素的原子量。1814年他發表瞭包含41種元素的原子量表,1818年增加到45種元素,1826年增加到50種元素。後一張表實際上同現在的數值一樣(除瞭堿金屬和銀的數值是現代數值的2倍)。他發現瞭幾種新元素:鈰(1803)、硒(1817)、釷(1828)。他還提出瞭新的元素符號體系,沿用至今。

  ②在電化學方面,貝采利烏斯1814年提出瞭電化二元論:化合物都是由兩種電性質不同(即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組分構成的,開創瞭對分子中各原子間相互關系的探索。在研究金屬和非金屬的特性,以及解釋無機化合物性質和制備過程方面獲得成功。

  ③在有機化學方面,貝采利烏斯在1806年最早提出“有機化學”這個名稱。他發現瞭外消旋酒石酸,並由於它與酒石酸有相同的化學組成,但有不同的物理性質而認識到同分異構現象,並命名。1835年他發現瞭催化作用,並命名。

  ④在分析化學方面,他創始瞭重量分析。他最早分離出矽(1810)、鉭(1824)和鋯(1824);詳盡地研究瞭碲的化合物(1834)和稀有金屬(釩、鉬、鎢等)的化合物。他大大改進瞭分析方法(使用橡皮管、水浴、幹燥器、洗瓶、濾紙、吹管分析)和燃燒分析方法(1814)。

  貝采利烏斯著有《化學教程》(2卷,1808~1812)和《電的化學作用和化學比例理論》(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