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研究簡史 人類的地理知識起源於遠古時代。但自然地理這一術語始用於17世紀,至18世紀後半期已廣為流行。自然地理學作為地理學中的一門學科,出現在近代地理學形成時期。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知識積累時期、近代時期、現代時期3個階段。

  知識積累時期 19世紀中期以前,地理學以地理知識的描述性記載為主,自然地理知識作為地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是瞭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記錄山川形勢、遊歷探索四方奇勝,進行探險、發現活動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開始觀測尼羅河水位的變化。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希羅多德在《歷史》(又稱《希臘波斯戰爭史》)一書中敘述瞭尼羅河夏季洪水的動態規律,並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成。以後,亞裡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作為土、水、火和氣四種基本原質的統一體。埃拉托色尼計算瞭地球的周長,用數學方法研究、確立地球表面經緯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瞭數理地理的基礎,並且將地球劃分出5個氣候帶。在歐洲,整個中世紀是封建閉塞和宗教觀念統治時期,地理學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進步。

  15~17世紀地理大發現時期,人類的地理視野大大地擴展,不但最終證實瞭大地球形說的正確性和地球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世界大洋,還發現瞭洋流,確定瞭南北半球的信風帶和對季風形成作出科學解釋。這一時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現象資料,為17世紀下半葉探討海陸起源、植物和動物的分類等理論問題,以及綜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建立瞭基礎。德國B.瓦倫紐斯總結瞭地理大發現時期的大量資料,發表瞭敘述和解釋地球表面自然現象一般規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學》。18世紀法國G.-L.L.C.de佈豐研究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認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著巨大的力量,整個地球表面都有人類作用的烙印。這些都為自然地理學的建立提供瞭思想準備。

  在中國,公元前13世紀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關於天氣情況的記載。作於周代的公元前11~前6世紀的《詩經》記述瞭數十種地貌形態。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成書的《尚書·禹貢》依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當時的疆域分為九州,並就山川、湖澤、土壤、植被等對各州進行區域對比。《管子·地員》篇是首創土地分類的著作,綜合當時關於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識,較為系統和詳細地把土地分為5大類20多個小類,並記述瞭山地植被的垂直分佈。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書的《山經》(見《山海經》)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山為綱作瞭綜合性記述。6世紀初,酈道元完成《水經註》,對中國1252條河流水道的源流、脈絡和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作瞭詳細的註釋。11世紀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敘述瞭海陸變遷的事實,從河流沉積作用解釋華北平原的成因,從流水侵蝕作用論述瞭雁蕩諸峰的形成,還詳細記載瞭物候現象。17世紀上半葉,徐霞客對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縱橫剖面發育、植物與環境的關系等作瞭詳盡的記載和科學的分析,特別是對中國西南地區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詳細,其中關於溶蝕窪地分類、鐘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類型、分佈與地質構造之間關系等的論述是當時的最高研究水平。(見中國地理學史)

  近代時期 這一時期是從19世紀初期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19世紀初期德國A.von洪堡和C.李特爾創建近代地理學。自然地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從這時起,自然地理學由單一的、表象的、靜態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現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的、內在的和動態的研究。隨著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深入,許多分支學科(如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科)迅速發展。

  洪堡把自然地理環境看成一個整體,應用經驗的和歸納的比較法,對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因果上和區域上的相互聯系。他根據大量實地考察資料,論證瞭植物的水平分佈和垂直分佈與氣候的關系,創立植物地理學;還首創世界等溫線圖,研究瞭氣候的形成和分佈,成為近代氣候學研究的開端。洪堡的貢獻為自然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奠定瞭基礎。

  19世紀60年代開始,德國O.佩舍爾提倡用發生學觀點來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為自然地理學確立瞭地理學中分支學科的地位。F.von李希霍芬創立瞭關於自然現象世界分佈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學的研究論題引向地志學(或區域研究),即闡明特定地區內各種事物相互因果關系。地志學的概念受到A.赫特納支持並加以詳細論述,他的思想對德國自然地理學進展有深遠影響,其重要結果是將註意力轉向研究人類及其周圍自然界與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A.彭克探討瞭地形的成因和形成過程,創用“地表形態學”一詞。他還將阿爾卑斯山的第四紀冰期劃分為3個間冰期和4個冰期,對冰川學和第四紀地質學作出重要貢獻。20世紀初,O.施呂特爾提出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中心目的,用歷史地理學方法探索文化景觀從原始(或自然)景觀演化的現象和過程。他把自然地理學研究的註意力引向研究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人類居住地。20世紀30年代末期,C.特羅爾創建景觀生態學,對德國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同樣有著深刻影響。

  法國和英國地理學發展史中,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之間並未出現明顯分化,兩者在區域地理研究中保持瞭融洽的結合。法國學者堅持小區域研究,對區域的理解與文化景觀相類似。E.de馬東把自然地理學視為一個地區整個地理研究的基本部分,並力圖把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結合在一個體系中。英國學者側重於區域劃分研究,對區域的概念傾向於地志學觀點,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土地類型、土地等級和土地利用通常是研究的重點內容。

  19世紀後半期,美國正處在西部大勘測時代,W.M.戴維斯在進化論思想影響下提出瞭侵蝕輪回學說,並提倡用“地形的解釋性描述”來闡述地貌發育過程,對地貌學的建立和發展起瞭重要作用。以後,德國W.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學說。

  19世紀後期,在德國地理學思想影響下,俄國А.И.沃耶伊科夫從事地球熱量與水分平衡研究,主張重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俄國自然地理學創始人В.В.道庫恰耶夫在論述土壤形成時提出自然綜合體概念,並建立瞭自然地帶學說。以後,他還提出地理景觀概念,認識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個主要變動力量。20世紀前半期,Л.С.貝爾格、A.A.格裡戈裡耶夫等發展瞭自然地帶學說和景觀學說,為發展自然地理學基本理論作出重要貢獻。但是,60年代以前的蘇聯地理學,一貫認為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為兩種不同性質的學科而截然分開,並主張把人類的作用排除在自然環境之外。與歐美不同,蘇聯地理學傢非常重視自然地理學研究,通常把研究註意力放在自然環境各個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學內部分化明顯,在自然區劃、景觀制圖、地球化學景觀、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學等方面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同時,為社會主義經濟目標服務而提倡的建設地理學,在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方面也獲得進展。

  中國近代地理學是在引進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08年,張相文編著瞭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教科書《地文學》,開創瞭中國近代地理教育。從20年代起,竺可楨對氣候學進行瞭廣泛深入的研究。中國地理學者對中國的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進行廣泛的考察研究,從50年代起對青藏高原、黃土高原、新疆、黃淮海平原和海岸帶,以及冰川、凍土、沙漠等進行瞭系統考察(見中國現代地理考察),自然區域研究迅速發展。50年代以來的中國自然地理學深受蘇聯景觀學派思想影響。

  現代時期 從60年代開始,地理學出現瞭重大變革,建立瞭地理系統學說,從學科分化走向新的綜合。在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又發展瞭新的分支學科。在研究方法上,引進瞭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加強瞭定量分析研究。這時期,自然地理學取得以下突出進展:①加強定量分析,並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緊密結合。主要是通過建立綜合性實驗站和使用遙感技術,觀測自然地理系統內的能量和物質的轉換形式、動態過程,獲取范圍廣和連續的各種自然地理信息,應用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處理和分析各種信息,通過模擬實驗建立系統結構模式和動態變化的數學模式等,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統的結構特征,預測變化趨向。②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對自然地理系統進行研究,註重人類對環境作用的後果,由此而發展瞭生態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等。③加強應用研究。運用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參與解決農業生產、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地理環境污染和治理等問題,由此而發展瞭應用氣候學、應用地貌學、資源地理學、環境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應用性分支學科。在中國,70年代以來自然地理學的研究重點移向環境保護和國土規劃與整治等方面。近幾年來,又加強瞭土地利用、土地類型和自然資源評價等研究。

  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隻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征要復雜得多。在這裡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太陽輻射能被吸收、轉化和儲存,並出現瞭太陽輻射能與地球內能激發作用的相互影響。隻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主要研究內容和分科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概括來說,主要有下列幾方面:①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等)的特征、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進行部門和綜合自然區劃以及各種實用區劃;④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征,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⑤研究受人類幹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瞭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其中:①綜合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綜合特征的學科。②區域自然地理學,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征、結構、發展變化的學科,也是區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③古地理學,是研究和重建地質時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現象的學科。④歷史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近1萬年來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也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學,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征形成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也有人認為它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包括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基礎上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成分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組成、結構、動態及分佈等特征和規律。它們的形成與某些自然科學有關,是自然地理學與相鄰的其他科學的邊緣學科。其中:①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征、成因、分佈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的邊緣學科。②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征、形成、分佈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大氣科學的邊緣學科。③水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的性質、形態特征、變化與時程分配,以及分佈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水文學的邊緣學科。④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的邊緣學科。⑤植物地理學,是研究植被空間分佈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植物學的邊緣學科。⑥動物地理學,是研究動物在地球表面的分佈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動物學的邊緣學科。

  以獨特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方面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有:①冰川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冰體的形成、特征、發育及其分佈規律的學科。②凍土學,是研究凍土的形成、特征、發育及其分佈規律的學科。③化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佈、遷移轉化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化學的邊緣學科。④醫學地理學,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佈、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醫療保健機構和設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學科。它既是地理學與醫學的邊緣學科,也是應用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此外,還有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荒漠學、河流學、沼澤學等分支學科。

  地球表面的某些自然綜合體,如荒漠、河流、沼澤、冰川、凍土等,由於占有相當大的面積,特征和結構復雜,以及對人類的開發利用有重要意義,而成為多種學科共同研究的對象。因此,以這些自然綜合體為研究對象的荒漠學、河流學、沼澤學、冰川學和凍土學等發展迅速,其研究內容已超出自然地理學的范圍。

  趨勢 現代自然地理學不斷加強定量分析、生態化和應用研究,註意吸收其他學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開始進行地理預測研究,並將更加重視全球環境問題。同時,自然地理學研究與人文地理學研究將越來越緊密結合。

  

參考書目

 潘樹榮等編著:《自然地理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5。

 普雷斯頓·詹姆斯著,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P.E.James,All Possible Worlds: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The BobbsMerrill Co.,Inc.,Indianapolis,New York,1972.)

 A.N.斯特拉勒,A.H.斯特拉勒著,《現代自然地理學》翻譯組譯:《現代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A.N.Strahler,A.H.Strahler,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John Wiley &Sons,New York,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