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

  中國地理學傢、氣象學傢、教育傢。字藕舫,中國近代地理學的開創者和現代氣象事業的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於浙江省上虞縣東關鎮(舊屬紹興縣),1974年2月7日卒於北京。1910年赴美學習,1913年畢業於伊利諾大學學農學院,同年入哈佛大學地學系研究氣象學,1918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1918~1927年歷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後改為武漢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後改為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現為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教授及商務印書館編輯,1928年後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校長,為中央研究院評議員、院士。1949年10月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生物學地學部主任、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主任等,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還長期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等職。

  他為發展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鞠躬盡瘁,作出瞭多方面的貢獻。對中國地理學的貢獻是:①1921年在東南大學籌建並主持瞭中國第一個地理系,編著中國高等學校第一部《地理學通論》教材(見圖),培養出中國第一批現代地理學傢和氣象學傢。②開創瞭中國季風、中國氣候區劃和自然區劃、中國歷史氣候和中國物候等研究,並都有創造性成就。③領導組建瞭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及其10多個大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隊,籌劃中國多個地區性和專業性地理研究所。④領導或指導瞭歷次地理學發展規劃的制訂和中國自然區劃工作的開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和《中國自然地理》的編纂工作等。⑤指出中國地理學為生產建設特別是為農業服務的方向,以及地理學在發揮綜合性研究特點的同時,要註意部門地理學研究的意見。他的《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論文(1964),開創瞭聯系農作物生產,綜合分析光、溫度、水三個自然地理因素的先例。他的思想對中國當代地理學有重要的影響。著述270餘篇,如《遠東臺風的新分類》(1924)、《中國氣候區域論》(1930)、《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1934)、《物候學》(1963,與宛敏渭合著)、《中國近五莽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1972)。1979年出版的《竺可楨文集》,擇載瞭79篇代表作。(見彩圖)

《地理學通論》

竺可楨(1890~1974) 竺可楨1954年在黃河考察

  

參考書目

 竺可楨著:《竺可楨文集》,科學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