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1界。本界成員均屬真核生物,包括一般能自由運動、以(複雜有機物質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為食的所有生物。動物界作為動物分類中最高級的階元,已發現的共35門70餘綱約350目,包括原生動物、多孔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苔蘚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脊索動物等,已知約有150多萬種(見表),分佈於地球上所有海洋、陸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農田、水域以及兩極在內的各種生境,成為自然環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動物界主要門(類)現存(已知)種數的估計

━━━━━━━━━━━━━━━━━━━━━━━━

  原生動物門      68000

  中生動物門       100

  多孔動物門      5000

  腔腸動物門      10000

  櫛水母動物門      110

  扁形動物門      15000

  紐形動物門       750

  線蟲動物門      12000

  線形動物門       230

  腹毛動物門       400

  輪蟲動物門      2000

  動吻動物門       100

  棘頭動物門       700

  顎胃動物門       80

  內肛動物門       70

  鎧甲動物門        1

  曳鰓動物門       12

  須腕動物門       80

  星蟲動物門       200

  螠蟲動物門       100

  環節動物門      13000

  軟體動物門     100000以上

  節肢動物門     1000000以上

  帚形動物門       10

  苔蘚動物門      4000

  腕足動物門       300

  毛顎動物門     70~80

  棘皮動物門      5900

  半索動物門       100

  脊索動物門      4000以上

━━━━━━━━━━━━━━━━━━━━━━━━

  動物界中,種類最多的是節肢動物門,其中的昆蟲綱就有100萬餘種;種類最少的是帚形動物門,總共才有10種左右。由於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性變異,依門類不同,在形態和功能上差異懸殊。僅就個體大小而言,原生動物系由單細胞構成,是動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類群;脊索動物中的藍鯨,體長可達30米,為世所罕見的龐然大物。

  動物與植物等及其他各界生物不同,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隻能以植物、微生物或動物等作為營養來源,是異養的,因而發展瞭獨特的形態結構(神經、肌肉系統等)、生理功能(興奮、抑制、自穩態等)、行為(取食、求偶),以進行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移動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動。

  動物與植物的關系密切,主要特性基本相似,兩者的界限是人為的。它們的低等形式均兼具動物和植物的特性;有相似的化學組成;均能直接攝取水和無機鹽;有共同的起源和祖先。它們的差別是第二性的,適應性的,隻有在多細胞的高等動物和高等植物間,才有明顯差別;另外,動物無細胞壁,或細胞壁由含氮物質組成,而植物的細胞壁由纖維素組成。

  人類也是動物界的成員,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與動物關系密切。許多動物(如傢畜、傢禽、魚類等傢養動物是人類的食物來源和工業、醫藥業的原料,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瞭巨大利益;也有許多動物破壞人類的生產活動(如害蟲、害獸)或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