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開挖和礦床採掘等過程中,大量水流突然湧入地下洞室和礦山井巷的現象。坑道突水是一種與工程和採礦活動有關的誘發性地質災害,是工程地質問題。大量突水,不僅淹沒坑道和井巷,還能導致塌方和圍巖失穩,甚至造成人身傷亡、工程報廢的災難性結果。

  發生坑道突水的直接原因是掘進和採礦過程揭穿或溝通瞭富水和導水結構,以及暴雨、山洪等暴發水源,使地下水或地表水大量而突然地湧入坑道。富水、導水結構主要指斷裂帶、破碎帶、風化帶、含水層(帶)、、喀斯特洞穴、暗河、積水老塘等地下水體和河流、湖泊、堰塘、水庫等地表水體。影響坑道突水的因素很多,涉及補給水源、富水、含水和導水結構、突水途徑和通道,以及影響突水性質和特征等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並與現代地應力作用和工程作用密切相關。某一坑道是否會發生突水,由該坑道在地下(地表)水補給、徑流和排泄的統一流場中所處部位,以及工程和采礦對圍巖的影響來決定。例如,在深采礦區有富水的喀斯特礦床,在頂、底板和圍巖中有較厚高壓含水層(帶)分佈的礦區,在構造破碎和喀斯特塌陷地段等,常易發生嚴重突水。

  坑道突水的分類準則是要能夠反映突水水源、突水途徑與通道,指示突水特征,便於分析突水條件和機理、評價突水結果和防治。據此,坑道突水可分為地表滲透湧水和地下含水層(帶)突水;頂板突水和底板突水等。

  坑道突水的工程防治措施很多,其原理都是盡可能地保持固有地質體及其水文地質的平衡狀態,強化抗突能力,削弱突水條件。常用的基本上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類針對性設施和手段,包括排水疏幹、工程與水源之間保留防水礦柱、修建水閘墻、門、灌註水泥漿、堵塞可能的滲透途徑和通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