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節動物遊走多毛類顎部的齒狀物──齒片所形成的化石,又名蟲顎。由於蟲牙微小,常與蟲體分開保存,故列為微體化石。蟲牙的顏色黑而有光澤,其成分為幾丁質、鈣質,礦物成分主要為氟磷灰石。齒片常有一定的形態及組合方式,是研究蟲牙的重要內容。顎分上顎、下顎(圖1)。

上顎由許多對稱(或不對稱)、成對對(或不成對)的齒片組成,以司捕食。化石往往是分散獨立的齒片,有時也呈組合狀態保存,稱為蟲牙自然集群。根據蟲牙和現生種類的齒片組合特征,Z.凱蘭-查沃羅夫斯卡(1966)把它們歸納為4類:板顎類、櫛顎類、鉗顎類和鋸顎類。下顎隻有1對,司鉆、挖之用,常易破壞。組成顎的各個齒片,據其相對位置及形態,均給以相應的名稱,不同的顎類其齒片組合亦不相同。對分散獨立的齒片的描述,也有各種構造術語。P.托古爾多(1970)曾提出用齒式來表示齒片的形態特征,以簡化文字描述而一目瞭然(圖2)。但不同作者對這一方式或有補充,或另提出新的齒式,迄今未統一。

  蟲牙的研究始自19世紀中期,但研究較少,進展較慢,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有較大的進展。70年代的研究表明,某些屬種的地層分佈比較穩定,值得進一步註意其地層意義。

  已發現的蟲牙以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為最多,石炭紀較少,二疊紀不常見,中生代更少,第三紀幾乎沒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