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在鑽木甲蟲體表的菌巢內和蛀木蟲道中的真菌。與蟲道真菌共生的昆蟲為鞘翅目的小蠹科和長小蠹科兩類木居甲蟲。蟲道真菌的菌巢一般是在首先鑽洞的(一種性別的雌蟲或雄蟲)成蟲上形成,但也有少數兩性都帶菌巢的例子。菌巢在蟲體表面的凹陷部分,常呈袋形,袋口有從甲蟲外殼長出的毛狀構造,其部位和結構雖有不同,但對每種昆蟲都是固定的。具菌巢的昆蟲產生一種油性分泌物,可調節菌巢內蟲道真菌的生長並抑制其他非蟲道真菌的生長。在甲蟲鑽木的時候,這種油性分泌物增加並從菌巢溢出,從而將將蟲道真菌的菌體帶到蟲體外面。起初,這些菌體利用塗抹在蟲道壁上的分泌物開始生長繁殖,隨後利用甲蟲分泌的類脂物以及排出的尿素、尿酸等作為氮源而長入木內,繼而在蟲道四周形成一薄層的菌被或散生至互相愈合的分生孢子座,甲蟲即以它們作為食料,成蟲產卵孵化後的幼蟲也以此為食料。羽化後的新成蟲飛出蟲道另覓新居,蟲道真菌便隨之傳播。一種甲蟲有時隻與一種真菌共生,有時可與幾種真菌共生。

  蟲道真菌的分類相當混亂。主要原因有:①蟲道中除主要蟲道真菌外,還可以有幾種次生的或輔助性的真菌同時生長,它們對主要蟲道真菌的生長起輔助作用;②蟲道真菌往往是復型真菌,各型之間的關系還不清楚。D.M.諾裡斯(1979)認為常見的蟲道真菌Ambrosiella屬即為鐮刀菌屬的酵母型。除此而外,已報道的蟲道真菌還有MonacrosporiumPhialophoropsisRoffaeleaAscoideaEndomycopsis,Dipodascus等幾十屬。

  

參考書目

 L.R.Batra,Ecology of Ambrosia Fungi and their Dissemination by Beetles,Trans.Kanasas Acad.Sci.,1963.

 R.Cooks,The Biology of Symbiotic Fungi,John Wiley &Sons,New York,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