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分析化學傢。1754年9月26日生於昂熱,1826年7月5日卒於昂熱。1774年在巴黎學習化學。後遷居西班牙,先後在塞哥維亞、薩拉曼卡等地的一些學校中任教教;1789年在馬德裡任教授。在馬德裡期間,西班牙國王查理四世為他裝備瞭非常豪華的皇傢實驗室,任命他為實驗室主任。因此,他的實驗室極適合於做定量分析工作。1806年普魯斯特離開西班牙訪問巴黎。1808年法軍攻占馬德裡時,皇傢實驗室被毀。1816年被選入巴黎科學院。

  普魯斯特的主要貢獻是確立瞭定比定律。從A.-L.拉瓦錫和18世紀後期的著名化學傢出版的著作中可以明顯看出,化合物有固定組成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然而,當時法國的化學權威C.-L.貝托萊關於化合物的組成可變的觀點仍很流行。普魯斯特的更廣泛、更系統和更精密的研究,使定比定律得以在嚴謹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確立。1799年他明確地闡述瞭這一定律。從1802年至1808年間,普魯斯特分析瞭上千種樣品,在《物理雜志》上發表許多文章,以確鑿的實驗數據擊敗瞭貝托萊的論點,確立瞭定比定律,並指出貝托萊所用的化合物樣品是不純的,因而普魯斯特也是第一位正確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化學傢。他還分離出葡萄糖,發現某些植物中有糖存在,區分出氧化物和氫氧化物之間的差別,用硫化氫從金屬鹽溶液中沉淀出重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