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物理化學傢和理論物理學傢。1917年1月25日生於莫斯科。1921年隨傢旅居德國。1929年定居比利時,1949年加入比利時國籍。他於1934年進入佈魯魯塞爾自由大學,攻讀化學和物理,1939年獲理科碩士學位,1941年獲博士學位。1947年任該校理學院教授。1959年任索爾維國際理化研究所所長。1967年兼任美國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的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研究中心主任。1953年當選為比利時皇傢科學院院士。196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普裡戈金長期從事關於不可逆過程熱力學(也稱非平衡態熱力學)的研究。1945年他提出瞭最小熵產生定理,該定理是線性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理論的主要基石之一。他和同事們於60年代提出瞭適用於不可逆過程整個范圍內的一般發展判據,並發展瞭非線性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穩定性理論,提出瞭耗散結構理論,為認識自然界中(特別是生命體系中)發生的各種自組織現象開辟瞭一條新路。耗散結構理論在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有重要的用途。因創立熱力學中的耗散結構理論,普裡戈金獲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普裡戈金在物理化學和理論物理學的其他方面,如化學熱力學、溶液理論、非平衡統計力學等,都有重大的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化學熱力學》、《不可逆過程熱力學導論》、《非平衡統計力學》和《非平衡系統中的自組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