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礦床地質評價基礎上,根據其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對所擁有的礦產資源在未來一定時期內進行工業開發的經濟效益所作的與各勘查階段工作任務和工作程度相適應的預估。其目的在於為合理部署勘查工作,優選礦產工業開發基地以及擬建礦山建設前期的技術經濟論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也為進行礦產資源(儲量)的資產評估奠定基礎。

  礦床技術經濟評價作為礦產勘查工作各階段的一項基本的、經常的任務,在普查階段須對礦床(點)的遠景,有無進一步勘查價值作出概略略技術經濟評價;在詳查階段須對礦床的工業價值作出初步技術經濟評價,為礦床能否轉入勘探提供決策依據,同時,也為礦山總體規劃和礦山建設項目建議書提供依據;在勘探階段對礦床工業開發時擬建礦山,可能取得的總效益作出詳細技術經濟評價,為礦山建設可行性研究、確定設計任務書和礦產儲量的資產評估與統計提供依據。

  礦產詳查和勘探階段的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必定要對作為礦產儲量計算,同時也是礦山設計和礦業開發經營作參考依據的工業指標進行論證研究,以優化該項成果,充分合理地利用礦產資源,求得經濟和資源效益的統一。

  在中國進行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①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礦產品的需要;②盡可能獲取包括地質勘查工作在內的礦產開發的最大經濟效益和最佳社會效益。因此,在評價過程中須妥善處理好經濟效益、資源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做到物質效果與經濟利益,宏觀效益與微觀效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以確保礦產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

  為瞭體現這些原則,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必須通過一整套指標體系予以全面反映。這一評價指標體系應包含:①以該礦種供需形勢和利用狀況的分析為基礎的表明礦產資源保證程度和礦產資源利用程度等指標;②從礦山企業微觀角度衡量經濟效益的礦山總利潤、財務凈現值、財務內部收益率、簡單投資收益率、投資回收期和凈外匯效果、換匯成本等指標;③從國民經濟宏觀角度衡量經濟效益的社會凈產值、投資凈收益率、經濟凈現值和經濟內部收益率等指標;④反映經濟社會影響的就業效果、分配效果、生態、環境、政治、國傢安全、文化技術發展、生產結構、技術結構和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定量指標和定性說明。

  礦床技術經濟評價通常通過經驗類比和分析計算相結合的途徑進行。前者一般用於礦床勘查的早期階段,或不確定因素較多隻能作出相對比較的場合。後者多用於資料比較齊全、可靠,需要較準確定量的中、後期階段的評價中。在進行分析計算中,以礦床的具體地質條件為依據,須對礦床未來工業開發的擬建礦山的生產經營參數進行優化,並從多方案中論證,選定綜合效果最佳的方案。微觀和宏觀經濟效益的分析計算應以動態法(計算時間價值)為主,動態法與靜態法(不計算時間價值)並用為原則。但在實際評價操作時,可根據評價任務需要勘查工作程度和資料完備程度合理運用。

  在礦床技術經濟評價中,礦產工業指標(主要是品位指標)、儲量誤差、儲量損失、市場條件和產品質量等重要參數或條件的變動都必然會對經濟評價指標產生影響。這些參數和條件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為瞭分析不確定因素對經濟指標的影響,還需有針對性地進行必要的不確定性分析。從而為後續工作提供更為充分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