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傢和佛學傢,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縣)人。生於唐高宗永淳二年,卒於玄宗開元十五年。

  前期經歷 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世民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傢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於長安。為避開武三思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後在嵩山、天臺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後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後,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

  天文工作 開元九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制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①制造儀器和觀測 一行主張在實測的基礎上編訂歷法。為此,首先需要有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開元九年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設計黃道遊儀,並制成木模。一行決定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一年完成。這架儀器的黃道不是固定的,可以在赤道上移位,以符合歲差(見歲差和章動)現象(當時認為歲差是黃道沿赤道西退,實則相反)。後來,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設計制造水運渾象(見渾儀和渾象)。這個以水力推動而運轉的渾象,附有報時裝置,可以自動報時,稱為水運渾天或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一行等以新制的黃道遊儀觀測日月五星的運動,測量一些恒星的赤道坐標(見天球坐標系)和對黃道的相對位置,發現這些恒星的位置同漢代所測結果有很大變動。

  ②主持天文大地測量 從開元十二年起,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全國天文大地測量,其中以南宮說等人在河南所作的一組觀測最有成就。他們在今河南省四個地方測量瞭當地的北極高度,夏至日影長度,又測量瞭四地間的距離。經一行歸算,得出瞭北極高度差一度,南北兩地相距351裡80步(唐代尺度)的結論。這實際上就是求出瞭地球子午線一度之長。

  ③制定《大衍歷》 從開元十三年起,一行開始編歷。經過兩年時間,寫成草稿,定名為《大衍歷》。一行不幸去世,年僅四十五歲。《大衍歷》後經張說和歷官陳玄景等人整理成書。從開元十七年起,根據《大衍歷》編算成的每年的歷書頒行全國。經過檢驗,《大衍歷》比唐代已有的其他歷法都更精密。開元二十一年傳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大衍歷》的編排,結構嚴謹,條理分明,共有歷術七篇、略例一篇、歷議十篇。《大衍歷》對太陽周年視運動的具體規律描述得比以往的歷法更合乎實際。它以定氣(見二十四節氣)編太陽運動表。在計算中使用瞭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這在數學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大衍歷》把李淳風關於蝕差的計算向前推進一步,提出全國不同地點相對於標準點陽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鎮附近)計算蝕差的方法,稱為“九服蝕差”。在五星計算方面,對五星運動不均勻性的改正計算上,比張胄玄、劉焯的方法更為科學。其中使用瞭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

  

參考書目

 李迪:《唐代天文學傢張遂(一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