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使天體X輻射成像的儀器。X射線很易被介質吸收,且在介質中其折射率近於1。這表明,折射系統不可能用在X射線波段,而X射線在非常傾斜的掠射角下將產生全反射。掠射X射線望遠鏡就是利用這種全反射原理設計而成的。1952年,沃爾特首先建議利用X射線掠射的全反射現象來進行光學聚焦,使用兩個同軸共焦旋轉圓錐曲面組合構成的光學系統,可以減少像差。他還提出三種有實用意義的成像系統方案(如圖)。X射線望遠鏡光學系統一般採用沃爾特Ⅰ型──拋物面焦點與雙曲面的後焦點重合的同軸軸光學系統。其焦平面通過雙曲面的前焦點。按照制作工藝來劃分,X射線望遠鏡的研制已經歷三代。第一代鏡面是鋁制的,效率為1%,1963年用這種望遠鏡拍攝到分辨率為幾角分的照片,可看出太陽上存在著X射線發射區。第二代鏡面是在光學拋光的不銹鋼模上電鑄鎳,它的效率在8.3埃處約為20%。1965年,曾用它攝得太陽像,分辨率為30″,發現大面積弱發射區。第三代鏡面已在天空實驗室的望遠鏡裝置上使用,一個是利用熔石英做鏡面材料,另一個是由兩套同軸共焦系統進行套迭組成。鏡坯采用鋁材,表面鍍鎳磷合金,分辨率可達1″~2″,能觀測到許多日冕亮點。

  X射線望遠鏡的輻射接收器有乳膠(膠卷或幹板)、正比計數器、X射線圖像轉換器等。乳膠是使用最廣泛、歷史最長的輻射接收器,它可以積累與儲存太陽像,能充分地利用觀測時間,使用方便。迄今在X射線天文觀測中仍占相當重要的地位。使用乳膠記錄方法的不利之處在於它的效率很低,需要較長的累積時間。在空間探測上使用受到限制。利用X射線圖像轉換器作為X光望遠鏡的輻射接收裝置沒有這些缺點。在 X射線天文中已經使用的X射線圖像轉換器有兩種:①微通道板(MCP),是根據二次電子發射的原理由許多極細的高鉛玻璃管構成的;②閃爍晶體,一些透明的晶體(如碘化鈉或塑料)在吸收X光子後,原子(或分子)被激發(或電離),它們在核態向低能態過渡中發射出可見輻射,即可用通常光導攝像管、正攝像管、二次電子電導攝像管來拍攝。位置靈敏正比計數器是一般正比計數器的變型,是使用許多平行金屬絲獲得信息的計數器,它靈敏度高、分辨率低,適合探測十分微弱的宇宙X射線展源。

  在恒星X射線天文學中使用的掠射X射線望遠鏡,在結構上與太陽 X射線望遠鏡相似。由於恒星的輻射流量比太陽弱得多,因而恒星掠射X射線望遠鏡要求有更大的有效集光面積和更靈敏的探測器。為瞭探測宇宙中較弱X射線源,美國在七十年代開始研制集光面積為1,000平方厘米、焦距為610厘米的掠射X射線望遠鏡,視場為60',分辨率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