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健康護理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學問題的醫學心理學分支。其主要任務是以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滿足受護理者的心理需要,促使其心身健康。護理對象主要是社會上的老、幼、病、弱、殘者以及其他有身心疾患的人。

  護理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是與護理工作的不斷進步分不開的。隨著護士教育的發展與醫院臨床護理工作訓練水準的提高,使一向被認為一門技藝的護理工作逐步形成一門科學,工作的內容也由單純的生活照料發展為既有專科護理又重視精神諮詢,使之成為醫療系系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護理科學涉及很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術。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是它的核心部分。

  護理心理學主要研究以下幾個課題:

  ①護理心理滲透於護理工作的全過程,融合在各項護理措施中。因此,任何一項護理工作都需要貫徹心理學的原則。首先,在醫療活動中醫護人員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幫助患者遵守醫囑,達到康復的目的。醫患關系對治療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醫生給患者作出診斷和治療方案隻是完成醫療任務的一部分,如果患者對醫生的診斷表示懷疑,對治療缺乏信心,或者有其他情緒問題不好好遵照醫囑或拒絕接受治療,就無法達到醫療目的。因此護士就必須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促使患者與醫護人員建立或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患者的信念、思想、態度、情感等心理活動能使其體內的生理、生化過程朝一定方向變化。利用患者心理活動對軀體活動產生的積極影響,促使疾病朝著痊愈的方向發展,也就是進行瞭心理治療。在這一點上,護士的態度、言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患者病情的發展。這就要求護士通過護理工作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工作者。

  ②瞭解和掌握護理對象的一般心理狀態和特殊心理表現。患者到醫院就診,從掛號、候診、經由問診、化驗、透視等檢查,到醫生診斷、決定治療方案,以及本人遵守醫囑接受治療,是一系列醫療環節構成的醫療過程。在此過程中,患者的心理活動既包括有共性的一般心理狀態,又包括由患者自身疾病所發生的特殊心理表現。例如,剛入院的患者由於不熟悉醫院環境有焦慮不安情緒;高血壓患者易產生急躁情緒,某些精神病患者由於不承認自己有病而拒絕住院;有妄想癥狀的患者誤認醫院為監獄,視醫護人員為監視他的“公安人員”,產生恐懼甚至逃跑的企圖等。患者的情感、思想、態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動能直接影響身體的生理、生化過程,對病程起一定作用。對此,護理心理學要求護士在瞭解患者的一般心理狀態的同時,還應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表現,針對患者各自的特點,采用心理治療方法和心理護理措施,消除患者消極的心理活動,如不安、恐懼、懷疑等,建立積極的心理活動,如愉快情緒、信任、合作等,以改善生理過程,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③加強醫護人員心理品質修養。護士的表情言行和態度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進而對其病情產生某種作用。護理工作是通過醫務人員、特別是護士的工作,減除患者的病痛。為此,對待一個失去健康,甚至日常生活難以自理的患者,必須尊重和體貼他們。護士要耐心傾聽其申訴並協助解決,對其病痛要予以同情和安慰,工作要認真負責,發揮精湛熟練的技術,盡量減少病人的痛苦獲得其信賴,增強其安全感;護士應經常鼓勵病人配合治療,讓患者對恢復健康抱有信心。護士也要註意自己的表情、言談舉止以便給患者帶來親切關懷、體貼瞭解、主動幫助的體驗。護士除瞭瞭解有關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皮膚科、五官科和神經精神科的醫學科學知識,熟練地掌握有關護理技術外,還應掌握有關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知識,培養自己有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觀察力,善於洞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心理狀態,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術沉著準確地處理病人的各種問題。

  

參考書目

 R.B.Murray, Nursing Assessment and Health Promotion Through the Life Span,2nd ed.,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79.

 J.Howe, Nursing Care of Adolescents,McGraw-Hill,New York,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