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以後出現於歐美的第一個心理學派。它與相繼出現的機能心理學相對立。它的主要代表是W.馮特和E.B.鐵欽納。這個學派受英國經驗主義和德國實驗生理學的影響,認為心理學的研究物件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連結成各種複雜心理過程的規律。它強調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規律,不重視心理學的應用,不關心個別差異、教育心理、兒童心理等心理學領域以及其他不不可能通過內省法研究的行為問題。

  馮特的心理學所涉及的問題很廣泛,構造心理學隻是他的心理學體系的一個方面。馮特本人稱他的心理學為內容心理學。至於構造心理學這個名稱,是1898年鐵欽納在與機能心理學爭議的過程中利用W.詹姆斯的用語提出的。1884年,詹姆斯為《心靈》雜志撰寫一篇文章,題為《論內省心理學的某些忽略》。在文章的附註中,提到“心理構造”一詞,原話是:“純粹的紅色或黃色的感覺元素及其他心理構造的元素沒有存在的根據,因為它們都不是心理的事實。”鐵欽納於1898年發表《構造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一文,闡述構造心理學的基本立場和主張,正式提出“構造心理學”一詞與機能心理學相對立。在這篇文章中,他沿用H.艾賓浩斯關於研究心理學可仿效形態學、生理學和發生學的提法,主張實驗心理學應以分析心理的構造為主要目的。他認為機能心理學雖然有用,但是它必須建立在構造心理學的基礎上,好比生物科學的生理學要建立在形態學的基礎上一樣。他企圖從意識經驗的構造方面來說明整個人的心理;他隻問意識經驗由什麼元素構成,不問意識內容的來源、意義和作用。在他的實驗室中,他隻允許被試報告自己直接體驗到的內部經驗,不許涉及外界事物的意義和功用,否則就認為被試犯有所謂“刺激錯誤”,即誤以客觀存在為意識內容。

  鐵欽納的構造心理學雖然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在研究對象、方法和研究問題上基本相似,但在具體看法上並不盡同。馮特講統覺,認為註意是一種心理過程,除具有選擇性外,還有創造性的建造功能,鐵欽納不講統覺,用註意代替統覺這個概念,認為註意是一種心理狀態;馮特把心理現象分析為感覺和簡單的感情兩種元素,鐵欽納則把它分析為感覺、意象和簡單感情3種元素;馮特認為每種心理元素都有兩種基本屬性,即性質和強度,鐵欽納則認為心理元素的基本屬性除性質和強度外,還有持久性、清晰性、廣延性等;馮特認為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激動和沉靜、緊張和松弛,也就是馮特的情感三度說,鐵欽納認為情感隻有“愉快”和“不愉快”。

  構造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的心理學派,它為新興的心理學提供瞭一些符合實際的實驗資料。但是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把一切科學的研究對象都歸結為經驗,並且堅持心身平行論,他們實質上不承認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由於構造心理學為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過於狹窄和脫離生活實際,同時又把內省法看作心理學的主要方法,因而遭到歐美許多心理學傢的反對。還在鐵欽納在世的最後歲月,構造心理學便已逐漸削弱,最後趨於瓦解。但是它同時也從反面推動瞭其他心理學派的興起和發展。

  

參考書目

 高覺敷主編:《西方近代心理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唐鉞編:《西方心理學史大綱》,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1982。

 E. B. Titchener,A Text Book of Psychology,Macmillan,New York,1909~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