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改良主義的思想傢、政論傢和詩人。字瑟人,號定盦,又名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於清高宗乾隆五十七年,卒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28歲時在北京從常州學派的劉逢祿學習《公羊春秋》,後成為今文經學派開風氣的重要人物。曾積極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晚年崇信佛教天臺宗。48歲辭官南下講學,兩年後以暴疾卒於丹陽雲陽書院。

  龔自珍的世界觀是唯心主義的。他在認識過程方面提出瞭“知”與“覺”的區別。認為:“知,就事而言也;覺,就心而而言也。知,有形者也;覺,無形者也。知者,人事也;覺,兼天事言矣。知者,聖人可與凡民共之;覺,則先聖必俟後聖矣。”(《辯知覺》)其中的“知”,是指聖人與凡人所共同具有的認識能力;而其中的“覺”,則隻是聖人才具有的天賦能力,是靠聖人的“神悟”、“心通”相傳的。在情感方面,他反對宋明理學傢把“情”看作是萬惡之源而加以壓抑;主張對情感持寬宥的態度。認為情感是形體與外境接觸後自然而然地產生的,不能人為地鏟除。如說:“情之為物也,亦嘗有意乎鋤之矣;鋤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長短言自序》)在人性論方面,他贊同告子的思想。如說:“龔氏之言性也,則宗無善無不善而已矣。善惡皆後起者。”(《闡告子》)但他是從唯心主義來發揮告子的學說的,認為有一種永恒不變的“無善無不善”的人性,且不受社會教育作用的影響。其著作頗多,今人已編成《龔自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