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虱科昆蟲的1種。在中國北起黑龍江、內蒙古,西到新疆,南至廣東、廣西,東達沿海各省和臺灣均有發生。為害水稻、麥類、玉米、甘蔗、高粱、穀子等禾本科作物和雜草。

  體小型,連翅長3.5~4毫米。雄蟲體黑褐色,僅頭部基半與前胸背板淡黃色;雌蟲全身為淡黃褐色,僅中胸背板的兩側區為暗褐色;雌、雄蟲前翅均微有淡黃褐暈近於透明,在兩翅合攏的接緣中部有一短條狀的黑褐色翅斑。

  此蟲在北方1年發生4~5代,,南方7~8代,以若蟲在寄主上或根際、落葉下越冬。耐低溫,若蟲在5℃以上即可繼續取食生長,但不耐高溫,至30℃以上發育便緩慢,甚至引起滯育和死亡。成蟲多產卵於植株下部葉鞘內。成、若蟲常棲息在植株下部取食。成蟲有明顯的趨嫩綠、趨密習性和趨光性。隨季節1年要轉換幾次寄主。

  成蟲用口器刺吸寄主液汁造成危害,還傳播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小麥叢矮病和玉米粗縮病等病毒病,產生間接危害。有些病毒病(如水稻條紋葉枯病)還可由帶毒的雌蟲通過卵遺傳至下代繼續傳播,對農業生產帶來更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