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翅目的1總科。觸角短,產卵器瓣狀、聽器位於腹部。世界性分佈,已知1萬餘種。中國已知700餘種。成蟲體中型至大型,較粗壯。頭短,頭後部縮入前胸內。複眼發達,通常單眼3個。觸角較體短,較前足腿節長,絲狀、劍狀或槌狀。前胸背板發達,蓋住中胸背板,近馬鞍狀。後足腿節特發達,脛節較長,在其兩側緣各具刺1列;跗節3節,第1跗節的腹面具有3個內墊。多數種類具有2對發達的翅,少數種類為短翅或缺翅。前翅狹長,後翅膜質,常具豔色。尾須較短小,不分節。產卵器粗短。雄蟲能以後足足與前翅摩擦發音。聽器著生在腹部第1節的兩側。

  漸變態。卵常有分泌物形成卵囊,卵囊的形狀因種類而異。多數種類產卵於土中,以卵越冬,1年發生1~2代。若蟲稱蝻,外形與成蟲近似,通常有5齡。在發育過程中,觸角節數的增加與翅芽的增長可作為齡期鑒別的依據。

  陸棲性,多數種類為植食性,並且是典型的多食性。嗜食玉米、小麥、粟、黍、水稻、高粱、大麥等禾本科植物,也吃莎草科植物,是農業上的重要害蟲。少數種類的形態和行為因生活區內蟲口密度的不同而發生變異。在蟲口密度小時,它們分散生活,個體間相互沒有影響,成為散居型。也不成群遷飛。一般體色較淡。在蟲口密度大時,它們互相接觸,形成群棲生活,成為群居型。可成群地由發生基地遷飛到遠處為害。一般體色較暗。

  飛蝗 在中國有2個亞種:東亞飛蝗和亞洲飛蝗。飛蝗是大害蟲。公元前707~公元1935年的2641年間,中國有史可查的重大蝗災共有800多次,平均每隔3~5年大發生一次,它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災害。近年以來,由於大力消滅飛蝗發生的基地並利用飛機治蝗,中國已經基本上控制瞭飛蝗的為害。

  西伯利亞蝗 在草原地區為害牧草,嚴重時,牲畜因在冬春兩季缺草而成批死亡。中國南方地區的稻蝗和竹蝗分別為害水稻和竹,大發生時也能造成嚴重的災難。棉蝗(見彩圖)和斑角蔗蝗分別為害棉花和甘蔗,嚴重時能給棉花和甘蔗帶來極大的損失。

棉蝗

  根據印象初提出的新分類系統,中國蝗總科分為6科、32亞科:癩蝗科(Pamphagidae),包括癩蝗亞科(Pampha-ginae)和垛背蝗亞科(Thrinchinae);瘤錐蝗科(Chroto-gonidae),包括溝背蝗亞科(Taphronotinae)、瘤錐蝗亞科(Chrotogoninae)、雲南蝗亞科(Yunnanitinae)和瀾滄蝗亞科(Mekongiellinae);錐頭蝗科(Pyrgomorphidae),包括錐頭蝗亞科(Pyrgomorphinae)和負蝗亞科(Atrac-tomorphinae);絲角蝗科(Oedipodidae),包括板胸蝗亞科(Spathosterninae)、瘤蝗亞科(Dericorythinae)、斑腿蝗亞科(Atantopinae)、麗足蝗亞科(Habrocnemi-nae)、稻蝗亞科(Oxyinae)、禿蝗亞科(Podisminae)、裸蝗亞科(Conophyminae)、絲角蝗亞科(Oedipodinae)、痂蝗亞科(Bryodeminae)、飛蝗亞科(Locustinae)、異痂蝗亞科(Bryodemellinae)、竹蝗亞科(Ceracrinae)、網翅蝗亞科(Arcypterinae)、無聲蝗亞科(Asoninae)和霄蝗亞科(Dysaneminae);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包括皺腹蝗亞科(Egnatiinae)、槌角蝗亞科(Gomphoce-rinae)和駒蝗亞科(Orinhippinae);劍角蝗科(Acridi- dae),包括長腹蝗亞科(Leptacrinae)、細肩蝗亞科(Ca-lephorinae)、綠洲蝗亞科(Chrysochraontinae)、荒地蝗亞科(Truxalinae)、佛蝗亞科(Phlaeobinae)和劍角蝗亞科(Acridin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