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感應電流或感應電動勢方向的定律,由俄國物理學傢Э.Χ.楞次於1834年提出。1831年M.法拉第發現瞭電磁感應現象之後,進而通過實驗弄清楚產生感應電流的各種類型和決定因素,他對感應電流的方向雖然也作瞭一定的說明,但未能歸納成為簡單而普遍的定律。楞次詳細分析瞭法拉第以及其他物理學者的有關實驗結果後,提出一個能說明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它的原文意義如下:“如有金屬導體在電流或磁體附近運動,就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這一電流的方向服從以下規則:設想導體處於靜止,並並且倘若此靜止導體隻能在上述運動方向及相反方向上運動,則電流的方向將使導體精確地在上述運動的反方向上運動。”

  電磁感應是因磁通量的變化所引起,所以,一般將楞次定律表述為:閉合回路中感應電流的方向,總是使它所產生的磁場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應該註意,從電磁感應現象的實質分析,可知楞次定律是判斷感應電動勢方向的定律;隻有在純電阻電路中,感應電流和感應電動勢的方向才是完全一致的。

  楞次定律是與能量守恒定律相符合的,這可用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將一條形磁鐵的N極插入線圈時,線圈磁通量就增加,根據楞次定律,線圈中就會感應出如圖所示方向的電流,通過電流在磁場中的受力分析,可知線圈與磁鐵之間存在斥力。因而移動磁鐵的外力必須克服這一斥力做正功,這部分機械功就轉化為感應電流在線圈中所釋放的焦耳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