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堿的催化作用下,環酮與甲基乙烯酮或其等價化合物作用,生成雙環αβ-不飽和酮的反應。

  該反應於1935年由英國R.羅賓森首先發現。反應通式為:

>這一反應實際上是環酮(見結構式a)在堿的催化下先與甲基乙烯酮發生邁克爾加成反應,生成中間體酮(b),後者再經分子內羥醛縮合而得羥基酮(c),最後脫水得αβ-不飽和酮(d)。所以,羅賓森反應實際上是特殊形式下的邁克爾加成反應和羥醛縮合反應的綜合應用。

  羅賓森增環反應常用的堿性試劑有氨基鈉、乙醇鈉和叔丁醇鉀等。由於甲基乙烯酮容易發生聚合反應,實際應用時常以其前身曼尼希堿季銨鹽代替。後者在堿性條件下容易分解而轉變為甲基乙烯酮:

新生的甲基乙烯酮無需分離出來,立即可參加反應。

  羅賓森增環反應是常用的增環方法,在萜類和甾族化合物的合成中經常應用。